首頁 > 經典文史 > 黃泉路上是“奈何橋”還是“奈河橋”

黃泉路上是“奈何橋”還是“奈河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在通往陰曹地府前,會路過一條河,並且河上面有一座橋,橋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凡過此橋者,都要喝一碗孟婆湯,又稱“迷魂湯”,以此來遺忘前世記憶……這是一段在我國民間廣爲流傳的一個故事。對於黃泉路上路過的這座橋,有的說是“奈河橋”,也有人認爲是“奈何橋”。那麼,究竟哪一個叫法對呢?

當然,這些都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對於這座橋的來歷,具體史記材料中沒有記載。據悉,“奈河”這兩個字是印度梵文“地獄”的譯音。也就是說,“奈河”作爲地獄觀念是受了印度佛教影響,但作爲冥間之河,卻屬漢化佛教的創造。據《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河也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此外,在《西遊記》在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中寫到:“太宗又見那一邊有一座銀橋,橋上行幾個忠孝賢良之輩,公平正大之人,亦有幢幡接引;那壁廂又有一橋,寒風滾滾,血浪滔滔,號泣之聲不絕。太宗問道:‘那座橋是何名色?’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河橋。”

最爲神奇的是,在泰山西麓的山腳下,從大衆橋附近的大石峽起,經泰城西部向南,這一段稱爲奈河。清代顧炎武在《山東考古錄·辨奈河》記載:“其水在蒿里山之左,有橋跨之,曰奈河橋,世傳人死魂不得過,而曰奈河”。 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文學作品中,一般都稱之爲“奈河橋”。

不過,“奈何橋”卻在民間信仰中由來以久。由於“奈何”一詞正好有“無可奈何”、“毫無辦法”的意思,因此,民間習慣將這座橋稱之爲“奈何橋”。在著名的鬼城四川豐都,宋代就建有冥府,其中還包括人們常說的陰陽界與奈何橋。這大概也是在我國具體地域中唯一的一座奈何橋了吧。

據衛惠林先生於1935年刊行的《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該橋有着詳細的描述:“橋分三層,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爲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爲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何橋之苦。”

黃泉路上是“奈何橋”還是“奈河橋”

四川豐都的奈何橋

由此可見,“奈河橋“來源於佛教的正源詞彙,而“奈何橋”卻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特產,這也體現了漢傳佛教本土化的一個小小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