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見神農氏時代就已曉得飲茶,以茶作藥了。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2張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買一僮,寫了《僮約》(賣身合同),規定僮兒的任務中有“烹茶敬客”和“買茶擔藕”二項,可見那時飲茶已是日常生活享受。

司馬相如寫的字書《凡將篇》和楊雄作的《方言》,都有關於茶的記載。

東晉常璩於347年編寫《華陽國志》有“國有芳蒻(竹)、香(草頭名)”的記載,又說漢代犍爲、武陽(四川省內)皆出名茶。

西漢詩人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中有“芳茶冠六清(六種飲料),溢味播九區”之句。可見茶的歷史悠久,源流不斷,茶早已成爲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3張

唐順宗時,日本最澄禪師來我國留學,帶了我國茶籽回日本種植。這是漢族茶葉東傳的嚆失。

明神宗萬曆年間(1610年),荷蘭商人首次將中國茶葉運銷歐洲,深受歡迎。以後茶葉就成爲中國出口西洋的主要商品之一。英語稱茶爲Tea,南洋羣島各國則直稱爲茶,這是閩、粵語的音譯。可見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中國的產茶區分佈在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而以四川爲最早發現。“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蒙山地跨四川省雅安和名山二縣, 海拔1500米。雨多霧重,氣候溼潤,正是宜茶的地方。西漢時代就已種茶,到唐朝最盛。蒙頂茶和陽羨茶都列爲貢茶。陽羨即今江蘇省宜興。 在它和浙江長興搭界的地方,有個顧渚山,所產的顧渚紫筍茶是很有名的。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4張

唐代出了個陸羽(729——804年,玄宗至德宗年間),人號爲茶神、茶聖。他寫的一部七千字《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茶書,對茶的功效、起源、分佈、製作技術、烹飲方法等加以歸納和分析。

唐代詩人寫的茶詩很多,茶癡盧仝的“七碗茶”尤爲著名,茶文化盛極一時。

到了五代南唐和宋代則以福建的建安(建甌)茶爲貢茶。宋真宗時福建轉運使丁謂督造的龍團、鳳團和宋仁宗慶曆年間福建轉運使蔡襄督制的小團茶是千古著名的。歐陽修有句雲:“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試新茶。”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5張

到了明清時代,武夷山等地的茶相繼而起。貢茶是奉獻給皇帝飲用的,當然是天下名茶。

其實中國的茶區是不斷髮展的,因而名茶亦不斷增加。現在茶區已擴展到浙江、湖南、安徽、四川、臺灣、福建、雲南、湖北、貴州、廣東、廣西、江蘇、陝西、河南、山東、甘肅、西藏、海南等18個省的上千個縣。

現在我國出產的茶可分爲綠茶、紅茶和烏龍茶三大類。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6張

綠茶是沒有經過發酵的,如碧螺春、龍井、毛尖。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7張

紅茶是全發酵的,如安徽的祁門,雲南的普洱。烏龍茶是半發酵的,如鐵觀音、水仙。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8張

烏龍茶兼有紅綠茶之妙。潮汕工夫茶只能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以福建安溪的鐵觀音爲最佳。

圖文細說中國茶的淵源與歷史 第9張

潮州市鳳凰山的單叢奇種和饒平的嶺頭白葉,在今天國產特級茶葉中首屈一指,可惜產量太少。近年盛傳烏龍茶可以防治癌病,因此聲價倍增。此外紅茶、綠茶、花茶、炒茶等發酵或不發酵的茶,都不合工夫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