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武術之風盛行的原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武術的繁榮擁有着很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經濟原因,不可否認統治階級在推廣武術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即便沒有這種政策支持,處於放任狀態下的習武之風還是會在明朝蓬勃發展,這是爲何?

一、明朝自立國開始就大戰小戰不斷,倡導練習武術其實是從現實出發的正確決策

明朝統治階級階級對民間武術是相當支持的,這一點許多史料,包括民間野史中都可以證明。這些支持不僅包括口頭上的提倡,更實際付出了行動。

早在明初的時候,朱元璋就召集軍中善武者前往各地指導練兵。爲了提高武術傳播效率,還專門編撰了《教練軍士律》等武術書籍,大量刊印,廣泛發行,力求能被廣大底層百姓熟知,並掀起練武潮流。

此外,明朝統治階級自身對武術也十分感興趣。明英宗時就要求朝中官員將自家子弟在很小的時候送往專門的學堂學習武術。等到學有所成時,才能繼續學習儒學等其他學科。

在制度上,明代的武舉制度較之唐宋更加完善,除了京城以外,其它各地,尤其是前線軍事重地,武學院大量開闢,武舉選拔入口也大量增多,這也導致明朝學武之人越來越多,武術蔚然成風。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明朝武舉考試

明朝統治者之所以如此大力地倡導武術,其實與當時明朝的國際形勢與社會背景有關。明朝建立之初,其對手就從南方的諸多起義軍閥轉變成了北元朝廷。北元朝廷雖然不耐打,但人家跑的快啊!

一看打不過,立馬撒丫子跑了。但是跑就跑吧,還不服氣,時常到明朝的邊境騷擾一下,一邊打打秋風,一邊琢磨着能不能反攻。光自己鬧事還不夠,還要把遼東半島的女婿國高麗也拉上了。

這就讓朱元璋不能忍受了,洪武一朝,朱元璋八次北伐,直接把北元朝廷給滅了。但是,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北元朝廷雖然滅了,但建立北元朝廷的蒙古族沒有滅。

蒙古本就是馬背上討生活的遊牧民族,奉行“打不過就跑”戰略。所以,儘管朱元璋有心“永清大漠”,但卻根本無法斬草除根。即便是後來的永樂大帝也只能是給予打擊,無法拔除。

除了北方的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外。南方的安南,東方的高麗,日本都或多或少地帶給了明朝武力威脅。在明朝之後的統治期間裏,也多次與這些國家交戰。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第2張

明末的農民戰爭

此外,除了外戰,明王朝統治時期的農民起義也是絡繹不絕。從明初的廣西山民叛亂到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明朝統治的三百年期間,有記載的農民起義就高達近百起,而且其中不乏影響巨大的農民起義。

終明一朝,戰事不斷,對軍事人才的需要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正是因爲這麼嚴峻的歷史環境,明朝統治者纔對武術的推廣如此上心。

二、無論是從軍還是起義,都對士兵個人素質要求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武術盛行也很正常

除了統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外,明朝武術繁榮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實需要。明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土地兼併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由於明朝實行皇莊制度,皇室子弟帶頭土地兼併,使得有明一代,土地兼併一直都得不到有效遏制。底層農民始終掙扎在溫飽線以下。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底層農民甚至不得不通過出賣自己的土地來逃避賦稅。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第3張

土地兼併引發的農民起義

有土地的人可以賣掉土地,給大戶人家做佃農奴僕來勉強苟活。但沒土地的人可慘了,連做佃農奴僕的資格都沒有,不得不淪爲流民、盜匪,最終被朝廷剿滅。

不過,如果這些流民或盜匪中能出一個領袖,發展成農民起義軍,那倒是有可能多活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爲了應對朝廷的討伐,他們也會加強武術鍛鍊。

既沒有土地,又不想當盜匪,就只能去從軍了,或者冒險出海了。

冒險出海到是一條路,因爲明朝海禁十分嚴格,搞海運走私利潤極大。但同樣的,出海可不僅僅是做生意,明時的海上,海盜橫行,商盜不分家,沒點本事,人家也不可能要你。底層百姓大半都是招來當打手的,這種情況下,會武術就很有必要了。

至於從軍,那就更要鍛鍊武術了。明朝前期實行衛所制,有專門的軍戶,閒時種田,戰時參軍,平常對武術鍛鍊的要求很高,不是專業的軍戶一般都達不到。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第4張

明朝外患嚴重

不過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衛所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取而代之的募兵制取消了軍戶的限制,這導致底層貧民也可以加入軍隊,給了底層百姓一條活路。

但是,在募兵制前期,由於各個將領都對軍隊戰鬥力極爲上心,所以募兵制之下雖然招收貧民,但對貧民的武術素養同樣要求極高,沒有一定的武術基礎,根本不可能進入軍隊。

但是募兵制後期,明朝各地將領普遍推行“家丁制度”來確保軍隊戰鬥力。所以,此時對貧民的武術素養有所放鬆,大多都是爲了招人從而向中樞討要“人頭稅”。

不過,即便是在明朝末期,募兵制也已經崩壞的情況下。由於連年戰爭,無論是明朝廷或是起義軍,各方勢力都對麾下士兵的武術水平重視起來。這個時期,武術再次開始繁榮。

三、無論明朝或是其他王朝,地主豪強勢力都是民間武術發展最大的推手,底層百姓反而都是被動接受

其實如果熟悉歷史,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各個封建王朝的習武風氣都挺濃的。從先秦開始,古人就非常推崇“俠”文化,而所謂的“俠”大多又以過人的武藝爲基礎。這就使得先秦時期民間習武風氣大盛。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第5張

俠文化盛行

之後,秦朝統一六國,雖然短暫地禁止過“俠”,但隨着秦朝的快速覆滅,繼任的漢朝前期以黃老治國,後期以經學治國,對“俠”文化極爲寬容,這就使得“俠”完全深入了漢民族百姓的內心。

雖然之後歷經魏晉南北朝亂世,南朝漢族文化圈的門閥之間掀起了“陰柔之風”,但等到隋唐之際,隨着對外戰爭的日益頻繁,“俠”文化再次在中華大地上覆興。

此後的歷朝歷代,除了元朝以外或多或少都比較支持民間武術的傳播,不過,雖然說是民間武學風氣,但實際上,真正推動武學發展的卻是地主豪強。

首先我們要明白,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底層百姓都掙扎在溫飽線之下。而習武是個非常消耗營養的行爲,沒有足夠的主食和肉類,根本支撐不起習武的消耗。所以,底層百姓是絕對沒有條件習武的。

那麼,所謂“民間武學風氣繁榮”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推動武學風氣繁榮的根本不是底層百姓,而是地主豪紳。

在古代,無論哪個王朝,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土地兼併的情況。但是百姓也不是泥捏的,何況土地本就是古代百姓安身立命的唯一途徑,他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在土地兼併的過程中,爲了壓制底層百姓的反抗,地主豪紳都會私養大量的家丁或護院充作打手。

明朝武術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沒有政策支持還能起來嗎? 第6張

土地兼併嚴重

這些打手因爲是用來鎮壓老百姓的,所以武力值肯定是需要的。在招收時就會認真選拔,挑體格好的大漢。即使是被選中了,主人家大多也不會讓他們閒着。除了鎮壓百姓外,一般都會進行大量的訓練,以確保戰鬥力。

在世道不好時,地主豪紳還會收納大量流民或失地之人。將他們組織起來,編成護衛隊,以抵抗強盜土匪的襲擾。

在此過程中,爲了提升部隊戰鬥力,地主豪紳一般都會要求護衛隊裏的人習武。

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地主豪紳提供足夠的條件,底層百姓才擁有了習武的資格。而歷朝歷代之所以會給人一種“民間武學風氣繁榮”的印象,大多也是因爲如此。畢竟,相對於朝廷官員而言,地主豪紳也算的上是民。

這也就是開篇爲什麼要說哪怕沒有統治者支持,明朝的武學風氣依然會繁榮的原因。因爲明朝恰恰是中國古代土地兼併最嚴重的朝代之一。

但是,不管明朝統治者是否支持武術的學習,明朝武術繁榮的背後都影射了他們對底層百姓的壓迫。現在的我們自然可以在這裏侃侃而談習武的好處,但對於古代的底層百姓來說,他們絕對不希望看到一羣“身懷武藝”的打手來強搶自家的土地。

總的來說,明朝武術的繁榮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軍事需要的基礎上的,它的存在幾乎完全是爲了服務於戰爭和殺戮。對於明朝的百姓而言,習武根本就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無奈的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