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秦國爲什麼覆滅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認爲自己“功高三皇,德邁五帝”,王的封號已不滿足他的野心,因此自稱爲“始皇帝”,意爲自他而始,子孫後代可爲萬世皇帝。然而始皇既沒,大秦由盛轉衰,最終傳不過三世,秦亡於秦王子嬰手上。西漢時賈誼在《過秦論》中論秦亡的真正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朝覆滅的原因真的只是“仁義不施”嗎?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一、秦法嚴苛,不堪重負

以後人的眼光來看,秦國乃至秦朝的法律是先進的,在先秦時期,國家以禮治爲主,社會推行禮樂制度;秦以後,則是人治時期,歷朝歷代皇帝爲重,皇權凌駕一切,而只有自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一百六十年上下,中國走進了相對完整的古典法治社會,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作爲一部戰時法,在戰國時期愈演愈烈的兼併戰爭中,商鞅所制定的秦法不僅是秦國傲視羣雄的資本,而且其一直沒有重大變化,哪怕是到秦始皇在位的十二年,也幾乎沒有修改秦法就可以看出秦法的完備性。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第2張

然而就算再完備,秦法也只是一部戰時法律,秦法基於戰國社會的“求變圖存”精神而生,在動盪不安的戰爭期間確實有效,卻難以治理常態。對於統一過後的秦朝,疆域、人民都不是以前所能媲美的,沒有改變的秦法對秦人來說早已習慣,而對新歸順的六國人來說卻是“苛政”,尤其是倡導“自由”的齊地、楚地,秦法成了“繁重”的枷鎖,屢屢因不知法律而受刑的六國人,自然因爲嚴苛的刑法而“苦秦久矣”。

二、始皇驕固,天下苦秦

自秦再次統一,秦人揚眉吐氣,而六國人的積怨卻越來越深,不僅在於苛法,還有苛政。天下既定,人民本來可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然而日益驕固的秦始皇卻再次頒發徵集令,號召無數百姓修築長城、秦直道、靈渠、阿房宮、陵墓,哪一件不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每日死於這些繁重徭役的人民不計其數,“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第3張

“天下苦秦久矣”,道出百姓心中的怨恨,然而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秦朝的皇帝——秦始皇。滅亡六國後,秦始皇將眼光放得更遠,“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那些翹首以盼可以回家的秦卒們不得不繼續打仗戍邊。一些方士投機取巧,爲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獻上各種所謂“靈丹妙藥”與神仙傳說,僅爲一人的愛好,耗費帝國無數人力物力,偌大的秦朝,慢慢變成秦始皇一個人的王朝,而非天下的帝國,自然使得“天下苦秦久矣。”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第4張

三、始皇猝崩,奸臣當道

所謂“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沒有人能夠擺脫死亡,就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不例外。難以想象在那個男子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五歲的時期,統一天下的始皇帝不僅已有三十九歲“高齡”,還又進行了十二年高強度的工作,除了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確定郡縣制之外,每天還給自己規定不批閱完一石公文不休息。然而令天下人都不曾想到,在他們心中屹立不倒的始皇帝猝然長逝,似乎一下子天都塌了。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第5張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爲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祕之,不發喪。”李斯原意是等回到咸陽宮後再昭告天下,立秦始皇長子扶蘇爲二世。然而趙高害怕扶蘇得勢後自己風光不再,便聯合胡亥、李斯作了假詔,立胡亥爲二世。可沒想到,原本對秦始皇忠心耿耿的趙高,竟然是大秦的“掘墓人”,仰仗胡亥對他的信任獨斷專橫,不僅害死了在邊塞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還在之後逼死李斯,獨攬大權,加速秦朝滅亡。

秦國覆滅真的是“仁義不施”嗎?爲什麼秦朝只堅持了15年? 第6張

賈誼作《過秦論》,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爲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因爲漢文帝提倡以“孝”治國,又經黃老無爲休養生息,漢初看似蒸蒸日上。然而賈誼敏銳發現,在一片祥和的表象下,漢王朝依然存在危機,因此才從上篇分析秦能強大的原因,又是如何由盛轉衰,提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能讓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當然不只有這麼簡單的原因,但“秦之過”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制度的不足,皇帝的能力直接影響整個王朝,歷朝歷代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