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滅亡後,那九位總督最後的結局分別如何?

清朝滅亡後,那九位總督最後的結局分別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這句話,出自孫中山先生之口。

意思是說:歷史的大趨勢不會因某個人而發生變化,它就像滾滾車輪一樣向前行駛;所有膽敢阻擋歷史車輪的人,勢必滅亡在車輪之下;而順眼歷史大勢的人,纔有活下來的機會。

孫中山的這句話用來形容大清帝國最後的九位總督的命運,真真合適不過了。

清朝滅亡後,那九位總督最後的結局分別如何?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之後,九大總督的命運,也因帝國的崩塌而發生了轉折。這九位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閩浙、雲貴、湖廣、兩廣、東三省、陝甘、四川九地總督。

當時的歷史車輪,是廢除帝制,走向共和。

九位總督都是封建帝制的受益者,讓他們贊同廢除帝制,那就是砸了他們的飯碗。砸人飯碗如殺人父母,九位總督就算腦子再不好使,也不會心甘情願。只不過,這個“不情願”會到那個程度?

他們之中,反抗最激烈的人是閩浙總督鬆壽、湖廣總督瑞澄、兩廣總督張鳴岐、四川總督趙爾豐、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鬆壽和瑞澄都是正經八百的八旗子弟,鬆壽是正白旗,瑞澄是正黃旗。

僅從身份,也能看出他們站在封建帝制這一邊。

當各地爆發起義時,他們對革命黨人態度異常強硬,並對起義軍進行了殘酷的迫害。比如,閩浙總督鬆壽,當時的福建諮議局已經決定脫清獨立,並勸鬆壽放棄抵抗,但是鬆壽卻派兵去抓捕諮議局成員,最終鬆壽被新軍殺死。

瑞澄則在武昌起義後棄城逃跑,免遭橫死。不過, 他的餘生也在逃亡中結束。

清朝滅亡後,那九位總督最後的結局分別如何? 第2張

張鳴岐和趙爾豐所在的兩廣和四川,乃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思想最進步的地區之一。兩廣地區爆發黃花崗起義,四川地區爆發保路運動,兩場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而鎮壓起義的罪魁禍首,就是張鳴岐和趙爾豐。

辛亥革命之前,這兩位總督已經與革命黨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可想而知,面對革命的滾滾車輪,張鳴岐選擇認慫、逃到日本避難,最後成了日本人的走狗,抗戰勝利後,他在清算中死去。1911年,趙爾豐還沒來得及認慫,就被手下處決,也算是罪有應得。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與趙爾豐乃是親兄弟,趙爾巽出任東三省總督之前(1911年赴任),乃是四川總督,鎮壓保路運動,他也有一份“功勞”。

趙爾巽幸運在於,辛亥革命時他已不在四川;民國成立後,他迅速辭職下海經商,使得袁世凱免予追究他的責任,並讓他主持編纂《清史稿》,也算是發揮餘熱。1927年,趙爾巽病逝於北京。

這5位總督,真真以自己的結局,告訴世人:什麼是逆之者亡!

與趙爾豐等5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順之者”雲貴總督李經羲、陝甘總督長庚、直隸總督張鎮芳。

雲貴總督李經羲和陝甘總督長庚在辛亥革命爆發後,非常“識相”地辭職而去,沒有給革命黨人添麻煩,因此,他倆最後都獲得了善終。

1925年,65歲的李經羲病逝於上海。

1914年,71歲的長庚在老家病逝。

張鎮芳與北洋大總統袁世凱是同鄉,跟袁世凱的哥哥又是親家,他能當上直隸總督,完全靠着袁世凱的關係。故,張鎮芳與袁世凱完全在一條戰線上,袁世凱支持革命,張鎮芳也跟着支持。

袁世凱死後,張鎮芳的命運發生了轉變——1917年,張鎮芳跟着張勳一起搞復辟。復辟失敗後,他被以“內亂罪”判處無期徒刑。張鎮芳在座了3個月的牢之後,被侄子張伯駒花巨資贖出來。

張鎮芳終究是個逆時代而行的人,被侄子保釋出來後,他再也不涉足政壇,反而一心經商,在商場取得一番成就。

1933年,張鎮芳在天津病逝,也算得了善終。

九位總督裏最特殊的存在,當屬兩江總督張勳。

張勳是鐵桿兒的保皇派,溥儀退位之後,依舊宣誓效忠清廷,並拒絕剪掉標誌着大清統治象徵的辮子。如此“逆天而行”,張勳成了革命黨人的“死敵”,在辛亥革命後,多次與革命黨人發生武裝衝突。

1917年,張勳擁立廢帝溥儀復辟,遭到全國一致反對,最後被“討逆軍”擊敗。本該以“叛國罪”被處決的張勳,由於種種原因被特赦。從此,再不問政治,反而一心經商,但是他依舊不肯剪掉辮子。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死時69歲。

九位總督與“天下大勢”硬碰硬的都沒什麼好下場,反倒是那些“碰了南牆就回頭”的都得了善終。可見,選擇很重要,順眼歷史大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