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最近準備梳理一下關於中國古建築的基礎知識,本文爲第一篇,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說到中國古建築,首先大家應該會想到一個鮮明的特點,和其他地方、尤其是西方的古建築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沒錯,那就是材料。以中國爲代表的東亞建築,無論大的、小的,大都以木材建造,而以歐洲爲主的西方建築,則主要以磚石建造,這也決定了其結構的不同。

01材料:木材的特性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以兩個我去過的建築爲例。義縣奉國寺是一座遼代建築,基本上是用木料製成的立柱和樑枋搭建起整個屋架;而西班牙塞維利亞的主座教堂則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主要由石柱和拱頂構建。把兩者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木構建築的高度和跨度相對較小,而西方的教堂、神殿往往頗爲高大,內部空間很廣。但同時,中國古建築雖然個頭不大,但建起來還是便捷又經濟的,構件也非常靈活。一般來說一兩年就可以蓋一座大殿,而西方的教堂可能要建幾十甚至上百年。

無論是木材還是石材,從尺度和細節上來說,其實各有千秋。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性,能把一種材料用到極致,那就是高手。中國的優秀工匠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都是玩轉木材的大師。樑思成在他的《中國建築史》中就這樣評價中國的木匠:「盡木材應用之能事,以臻實際之需要,而同時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體。」

這是相當高的評價,如果你對這個評價沒有概念的話,那我們可以在現存的古建築中挑一個最牛逼的來看看,什麼是木構的極致。這就是讓樑思成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應縣木塔,它高 67.3 米,是國內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應縣木塔的具體內容,參見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世界第一的祕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2張

這幾年我去過兩次應縣,每次第一眼看到它都會被其高大所震撼,這可是將近一千年前的作品。建築做到這個高度,就算拿到當今來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數一數二的。要知道直到去年應縣木塔保持的純木建築最高記錄,才被挪威一座高 85 米的木構大樓打破。更何況這還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建築,據記載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有 130 多米高,到了唐代還出現了長、寬、高都在百米左右的洛陽明堂。只可惜這些巨構皆已消逝在漫長的歲月之中,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中國工匠玩轉木構的極致。

02木構架的幾種形式下面我們就來看中國古建築中幾種最基本的木構架,也就是建築的基本結構,可以通過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樣搭建起來的。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3張

擡樑式

首先是中國最主流的木構架方式:擡樑式。大概從春秋的時候就已經初步完備,中國絕大多數官式建築基本都是用的擡樑式,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留存下來的經典古建築也大都是這種形式。擡樑式,顧名思義,就是用柱子把木樑逐級擡升。先是在進深方向立柱,然後在柱上架樑,大梁疊小樑構成一組木構架,靠這一組組木構架支撐屋頂。同時用橫向的木枋連接柱頭,形成穩定的結構。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4張

穿鬥式

上圖這種是穿鬥式,最晚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熟。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柱子比較細、也比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頂到屋頂,然後用一組叫作「穿」的木枋穿過柱子連接成屋架。這種方式在南方較爲多見,尤其是在民居中。不過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築大都也是用的擡樑式。

接下來幾種相對少見一點,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民居風格。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5張

井榦式

井榦式,用木料層層壘疊,構成房屋的牆壁直接來承重。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現了這種做法,漢代的宮苑中也有不少井榦樓。不過因爲耗費木料,之後就很少用了,現在只有在少數森林地區可以看到,很典型的林中木屋就是這樣的。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6張

幹欄式

幹欄式,由原始社會巢居發展而來,最早出現在以河姆渡文化爲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特點是用木樁將房屋架離地面,避免蟲蛇猛獸的侵擾,同時也可防潮通風,適合南方的溼熱環境。如今,許多南方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便是典型的幹欄式建築。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7張

密梁平頂式

中國的主流建築都是坡屋頂,也就是我們常見的「人」字型屋頂。除此之外,也有平頂的建築,這就是密梁平頂式,它沒有複雜的樑架,而是靠牆來承重,內部則用柱子連接起來,承託水平的屋頂。這種方式主要流行於較爲乾燥的地區,比如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

03擡樑式的基本結構鑑於擡樑式的主流地位,我們還是來看看它的具體結構組成。以五臺山的佛光寺東大殿爲例,這是一座唐代的建築,也是經典的擡樑式。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8張

首先來看平面,我們把佛光寺的柱子和牆抽象成下圖右邊的平面圖,其中的小圓點就代表柱子。這裏就涉及到中國古建築中平面的一個基本單位:間。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9張

佛光寺東大殿柱網平面圖

所謂的間,其實就是上圖中四根柱子圍合的這個紅色空間,這就叫做一間。這個基本單位用來衡量建築的平面面積,當然,它並不涉及具體尺寸,不同體量的建築,一間的實際長、寬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說一座建築面闊幾間、進深幾間,就是用的這個單位。比如佛光寺東大殿,就是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下面再來看一下垂直的斷面,如下圖所示,假設我們把佛光寺東大殿用一把巨刀切開,看到他橫斷面的一些結構。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10張

中國古建築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屋頂特別大,在圖裏也可以看到。這是爲了補足木構的弱點:容易潮溼腐壞。有了大屋頂之後才能讓雨水飛濺到較遠的地方,從而保護屋檐下的木結構。與此相對,就要有許多樑枋構成較大的屋架層。在屋架層的下方,像佛光寺東大殿這樣的高等級建築中會有一層斗拱,這在宋代《營造法式》中被稱作鋪作,所以這一層就叫鋪作層。斗栱下面是支撐的立柱,這些柱子一排排立起來,如網一般,因此被稱爲柱網層。這就是木構架的縱向的三個部分。

04斗栱:中國木構建築的關鍵構件下面來重點說說斗栱,因爲這是中國古建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構件。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11張

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栱

所謂斗栱,就是承接樑架和立柱之間的相互壘疊的結構。上圖中紅色圈出的這一部分就是一個柱頭的斗栱。它在結構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將樑架、屋頂的重量收到了柱子上,使得屋檐能伸出較遠。用樑思成的話來說,就是「承受上部結構之荷載,轉納於下部之立柱上」。除此之外,斗栱層層相扣,就像我們搭積木一樣,同時又留有一定的空餘空間,因此能夠保持結構的穩定性,提供較強的抗震性。因此中國的木構建築其實是不太怕地震的。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12張

斗栱結構(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上圖就展示了斗栱的結構功能,從柱頭開始,上面堆疊斗拱,然後承託樑枋挑起屋檐。斗栱在中國古建築中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可以通過它的樣式來判斷建築的建造年代。

除此之外,斗栱還肩負着另一項重大使命。這就是中國建築中的模數制度,也就是造房子用的一套標準尺寸。它的基本單位就是從斗栱而來的材與分°,用來規定整座建築各處木材用料的大小。《營造法式》中就以斗栱中栱的高度爲「一材」。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13張

上圖中下面這些小方塊就是斗栱中栱的斷面,所謂的一材就是栱的高度,由紅色豎線標出。同時,《營造法式》中規定,一材等於十五分°,以十分°爲栱的寬,也就是紅色橫線,所以其實栱的斷面是 3:2 的一個比例,這在力學上也較爲科學。

通過這樣的方式,依次規定各種樑枋構件的大小。《營造法式》中一共有八種等級的材,對應不同級別的建築,圖中這八個方塊其實就是八種材的尺寸。像高等級的建築,如宮殿,就用一等材,對應最大的斗栱和體量。因此工匠在建屋之前,只要確定了材分°的大小,就能很快建成比例適當、尺寸合理的房屋。這套模數制度就像一張無形的建築工程圖,讓設計和施工都能滿足較高的效率。

05木構建築的三部分最後我們以樑思成手繪的這張佛光寺東大殿正立面圖來整合之前提到的各種結構。

古代的木構建築文化!古代的木匠有多厲害? 第14張

首先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建築都有斗栱,像很多普通的民居建築就沒有。因此從最普遍的層面來看,可以將中國木構建築分爲三部分:最上面的是屋頂。中間包括鋪作層的部分是屋身,最下面是我們之前沒有提到的臺基。臺基通常由磚石砌成,既是爲了補足木構建築在高度上的缺陷,同時也有一定防潮的作用。在宮殿和佛教建築中,較高的臺基是很常見的。而且在早期中國有所謂的高臺建築,臺基尤其高,包括漢代、唐代的宮殿都是如此。最後我們再來看正面,以柱子隔開,可以數出大殿一共是七開間。

這就是主流中國古建築的結構樣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木房子,其實都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好好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