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何包拯敢勸宋仁宗立皇子?包拯不怕宋仁宗怪罪嗎?

爲何包拯敢勸宋仁宗立皇子?包拯不怕宋仁宗怪罪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爲什麼敢於勸宋仁宗立皇子,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假皇子案案發六年後,仁宗皇帝仍然無皇子出世,東宮一直虛位,使得當時的北宋朝野上下都十分擔心。

皇祐五年(1053)時,仁宗皇帝那時已經四十四歲了。時任太常博士的張述終於按捺不住,上疏懇請仁宗皇帝收養皇族宗室子弟入宮,同時祈禱天地希望能夠早日誕下皇子。

按理說,爲皇儲謀劃安排是作爲臣子的大忌,仁宗皇帝知道張述是爲國着想,也就沒有處罰他,但也沒有接納建議收養宗室子弟入宮。

仁宗皇帝自幼身體就不太好,隨着年紀的增長,更加虛弱,甚至經常出現神志昏亂的病狀。

至和三年(1056),也就是包拯就任開封府知府的這年,正月初的時候,仁宗皇帝上朝時竟然突發“風眩之疾”,就是眩暈昏倒,被急忙扶入宮中診治,二府大臣卻都只能在宮外守候,焦慮萬分。

爲何包拯敢勸宋仁宗立皇子?包拯不怕宋仁宗怪罪嗎?

宰相文彥博向內侍詢問仁宗皇帝病情如何時,內侍卻以“禁中事得保密,不敢泄漏”爲由,而拒絕回答。文彥博怒斥他說:“皇上病重,事關國家安危,現在只有你們能出入宮中,卻不讓當朝宰相知道皇上病情,你們究竟想幹什麼?”文彥博和富弼其時都很擔心仁宗皇帝會發生不測,便以在大慶殿設醮爲仁宗皇帝祈福爲名,得以留宿在禁中,以隨時詢問仁宗皇帝的病情。直到當年二月,仁宗皇帝的病纔有所好轉,逐漸康復。

當時仁宗病重,京師人心恐慌,好在文彥博與富弼二人遇事沉着冷靜,處理事情果斷,才使大家心安,宮內也沒出什麼變故。這使得朝臣們對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更加擔心。

五月三日,範鎮率先向皇帝上疏要求仁宗皇帝早日確立皇位繼承人。這次上疏在朝堂引起極大轟動,文彥博就責問範鎮說:“這麼大的事怎麼不和中書省商量下就上疏了呢?”範鎮慨然回道:“我知道如果上疏請立太子,必然是犯了死罪,但我已抱着必死之心了。如果和宰相們商量的話,肯定會不准我上疏。”雖然遭到執政大臣的責難,範鎮的上疏卻得到了所有御史官員的支持,他們聯合上疏表示支持範鎮的建議,請求仁宗皇帝早立太子。這也拉開了持續七年的關於立太子的論戰。

由於中書省的不支持,仁宗皇帝也對這次的上疏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很多大臣都不敢貿然附議。直言敢諫的包拯自然不在此列,包拯等人堅持要求仁宗皇帝接養宗室子弟到宮中以備東宮。

恰在這年的五月二十四日黃昏,兩顆“掃把星”劃過開封府的夜空。之後便開始了連綿不絕的大暴雨。也就是導致惠民河暴漲的那場暴雨。而且當時不僅是開封府,全國各地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災,造成很多災民流離失所。

爲何包拯敢勸宋仁宗立皇子?包拯不怕宋仁宗怪罪嗎? 第2張

六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下發罪己詔,認爲水災都是自己爲政有失造成的。

範鎮就趁機再次上疏請求仁宗皇帝重視宗廟傳承,並引用古語說“簡宗廟,廢祭祀,逆天時,則雨不潤下”,認爲正是仁宗皇帝“簡宗廟”,久無子嗣,才導致了這次的水災。

於是,宰相文彥博和富弼也加入了勸立皇子的隊伍。他們還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曾經在宮裏生活過的濮王之子宗實,宗實出宮後也經常受到大臣們的讚揚,是個厚道賢良的王子。

仁宗皇帝見此,也知道朝臣們都是爲了國家社稷,但仍希望可以由自己的親生子嗣繼承皇位。於是,仁宗皇帝便要求朝臣們再等上兩三年,到時候肯定會有所交代。

這時,仁宗皇帝已是四十七歲了。對於仁宗皇帝保證在五十歲以前解決東宮問題,朝臣們都表示很滿意。

嘉祐三年六月(1058年8月),包拯升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臺的最高長官,臺官們的首領,俗稱“臺長”。主要職責就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

仁宗皇帝所立的“二三年之約”也快到了。於是,包拯剛上任御史中丞,就向仁宗皇帝上疏請求早日選立太子。沒想到仁宗皇帝竟反問道:“你想要立誰爲太子?”仁宗皇帝這麼問就在表示自己很不高興了。包拯連忙說道:“我沒有什麼才能,卻能擔當御史中丞這樣的職位,請求皇上早立太子也是爲了國家社稷。陛下這麼問,就是在懷疑我是有私心的。可是我已經年近七十了,都還沒有一個兒子,我這麼做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仁宗皇帝聽了或許是有了同病相憐之感,或許也是平息了剛剛的怒火。對包拯表示再考慮考慮。

而到了嘉祐三年(1058)下半年,大臣們都暫停了勸立太子的論戰。原來,這時,後宮中的董氏、周氏同時懷上身孕。朝野上下都期待着能夠誕下皇子,解決儲君的問題。負責宮廷事務的內侍省甚至建造了一座潛龍殿,預備給即將誕下的皇子居住。

然而到了嘉祐四年(1059),兩位貴妃都只是相繼誕下了皇女,而非“萬衆期待”的皇子。到了嘉祐六年(1061),董氏和周氏又先後爲仁宗皇帝生下了皇女。

爲何包拯敢勸宋仁宗立皇子?包拯不怕宋仁宗怪罪嗎? 第3張

此時,仁宗皇帝已經五十二歲了。由於長年服食藥物,仁宗皇帝的身體也越發虛弱,他終於認識到,再想要生下一位皇子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而包拯等人也不斷上疏,希望可以收養宗室子弟入宮。

仁宗皇帝終於向羣臣妥協,他認爲自己多年無子,卻多了好幾位皇女,這其實是上天的意思。而五年前定下的“二三年之約”,也早已經到了。

於是,嘉祐六年(1061),仁宗皇帝下詔:起復濮王之子宗實,任命他爲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這其實就是立儲前對宗實的磨鍊了。

可論戰了六年,好不容易說服了仁宗皇帝立太子,大臣們卻都忽略了這位“準太子”的意思。仁宗皇帝下詔之後,宗實竟然以父親剛剛過世,自己正在服喪爲由,拒絕了這道詔命。仁宗皇帝自然也不高興,說:“他既然不想做,也就不要勉強了。”宰相韓琦就表示“萬萬不能半途而廢”。這就苦了宮廷的內侍,那內侍官在宮廷與王府間來回奔波宣旨,每次都只帶回了宗實的辭表。

嘉祐七年八月五日(1062年10月4日),仁宗皇帝再次下詔,對宗實屢次請辭表達了讚賞,並宣佈正式要將宗實作爲皇子接入宮中。而到了二十七日,宗實才終於在大臣們的勸說下,乘轎進了皇城。

至此,長達七年的勸立皇子終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