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七國之亂分別是哪七個國家?七國之亂的結局是什麼

七國之亂分別是哪七個國家?七國之亂的結局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景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景帝,姓名劉啓,中國西漢王朝繼漢高帝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之後的第六代皇帝,漢文帝劉恆的長子,生母是漢文帝第二位皇后竇漪房,因諡號孝景皇帝而史稱漢景帝,沒有廟號。

漢景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較短的在位時間,但是卻發生了中國歷史最大的皇族內亂之一,史稱“七國之亂”。如果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把七國之亂代入到戰國七雄,以爲七國之亂指的是戰國末年的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國家,事實上這是漢景帝在位期間,七個藩王制造的一場內亂。

七國之亂爆發的原因很簡單,西漢王朝建立後,藩王制度大行其道,西漢皇帝會加封一些皇室成員爲藩王,這些藩王有自己的封地,封地還有自己的朝廷、軍隊等,可以說一個藩王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這種藩王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危機中央朝廷的安危,甚至會分裂國家,比如漢文帝就是地方藩王當中央皇帝的典型例子,幸好漢文帝是個千古明君。

總的來說,藩王制度危害大於好處,所以漢景帝在位期間就想方設法要削弱藩王,他在心腹大臣晁錯的主張下,實行了“削藩策”,意思是通過一點一點的削弱,達到大幅度削弱藩王的勢力,這樣中央朝廷就穩定得多了。

七國之亂分別是哪七個國家?七國之亂的結局是什麼

可惜的是,晁錯的削藩策引發了七個藩王的強烈不滿,於是這七個藩王以吳王劉濞爲首,首次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聲稱要清算晁錯,實質想奪取帝位,這就是七國之亂,另外六個藩王是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個藩王組織了數十萬軍隊,向中央朝廷發動進攻,整個華夏大地陷入混亂,當漢景帝得到消息後,有些大臣把責任推給晁錯,因爲是晁錯提出削藩,於是漢景帝爲了平息藩王叛亂,下令處死晁錯。

但是處死晁錯沒有讓叛亂停止,因爲晁錯死與不死已經不是重點,重點吳王劉濞企圖奪取帝位,這時候漢景帝才意識到自己錯殺晁錯,他不把希望寄託於藩王會對自己手下留情,認爲派兵鎮壓纔是唯一辦法,但是誰來領兵作戰,這又是一大難題。

這時候,有大臣向漢景帝舉薦了很有軍事才能的周亞夫,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兒子,漢景帝相信虎父無犬子,任命周亞夫爲朝廷軍隊統帥,領兵鎮壓藩王叛亂。

周亞夫彷彿就是天生要來拯救漢景帝的,是漢景帝的福星,他帶領的朝廷軍隊儘管在兵力上少於藩國軍隊,但是他幾乎戰無不勝,每次都是以少勝多打敗藩國軍隊,短短3個月時間,藩國軍隊就徹底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西漢中央朝廷的威脅徹底解除,七國之亂被成功平定。

七國之亂分別是哪七個國家?七國之亂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其實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之所以短短三個月被平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藩國樑國的幫助。當時除了叛亂的七個藩國,其餘藩國都在隔岸觀火,唯有樑國出兵幫助中央朝廷,那是因爲當時的樑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劉武,他受父親漢文帝的加封爲樑王。漢景帝和樑王從小兄弟感情就很好,即使後來漢景帝爲帝,樑王爲藩王,兄弟感情依舊如初,所以七國之亂爆發後,樑王傾盡樑國國力,爲漢景帝保衛中央朝廷。

因此在周亞夫和樑王天衣無縫的配合下,終於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平定七國之亂,那七個起兵叛亂的藩王,各自的結局都不太好,吳王劉濞因爲兵敗在亂軍之中被殺,楚王劉戊也是兵敗在亂軍中被殺,趙王劉遂兵敗自殺,濟南王劉闢光兵敗被生擒後被中央朝廷處死,淄川王劉賢也是兵敗被生擒後被處死、膠西王劉昂兵敗被擒後賜毒酒而死、膠東王劉雄渠因爲兵敗在亂軍之中被殺。

相同的是,七個地方藩王最後的結局都是死,不是兵敗被殺就是生擒後被處死,另外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們各自的封地全部被中央朝廷沒收,令中央朝廷的直接統治區域擴充了幾倍,從此西漢中央朝廷對地方藩國的控制大幅度加強,地方藩國再也不敢公然跟中央朝廷作對,這是漢朝對於中國帝制時代中央集權的重大勝利,對後世朝代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