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關於春秋大義有哪些典故?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關於春秋大義有哪些典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春秋大義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春秋大義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惡、褒貶。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關於春秋大義有哪些典故?

春秋,指東周諸侯列國之春秋,但各國春秋只載其事而無其義,孔子以修訂魯國《春秋》爲範本,就歷史之事件,言春秋之微言大義。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評論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

相傳孔子(B.C.551 -- B.C.479)根據魯國的歷料記載將魯隱元年(B.C.722)到魯哀公十四年(B.C.481)的歷史修成了一部史書,這部編年史書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約有1.5萬字。《春秋》記事非常簡練,近乎大事年表。

其後(也可能是同時)出現了《左傳》。《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B.C.722),終於魯哀公二十七年(B.C.468)。

《左傳》約18萬字,也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比《春秋》多記17年,同時也比《春秋》多很多史料。但後來儒家的經學家認爲《左傳》是解《春秋》經之作,故西晉杜預作注時重加編排,首列《春秋》經文,然後分條記事,從此《左傳》原貌不可得見。

《史記》和《漢書·藝文志》則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孔子開了私學之風,由於《春秋》非常簡練,傳授時就需要解釋其文辭和史義。到了漢代,大約是B.C.100期間,就出現了着重從解釋《春秋》的文辭和史義上加以發揮的《公羊傳》和《穀梁傳》,先列《春秋》原文,然後逐字、逐層進行解釋。

《穀梁傳》相對更遵從忠實記載史實的原則,而《公羊傳》則認爲:《春秋》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觀點,處處包含“微言大義”。

司馬遷(B.C.145? -- B.C.???)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稱,孔子寫《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它的遣詞用字體現出一套褒貶書法,藉此以表達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見解,寄託他的社會理想。這也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

另一方面,相對於漢代通行的語言和文字,孔子寫《春秋》時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已經叫“古文”了,如果沒有註釋,當時普通文人恐怕也很難讀懂。因此,在傳授《春秋》時確實需要進行註釋。

春秋大義的典故

一、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

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打仗,史稱“泓水之戰”。宋國軍隊列好了陣,在等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關於春秋大義有哪些典故? 第2張

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爭規則。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鬚髮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於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纔開戰。宋軍因寡不敵衆,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

中國貴族文化的首要標誌是“禮”。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錢”無所不在一樣。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 宋襄公就是這麼個主。

二、孟嘗君的門客:因誤解而自刎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齊國的孟嘗君自年輕時就在對待門客的招募上,他廣泛的招募各國人才以及流亡犯罪的人。這些人來到孟嘗君門下之時,孟嘗君都會親自接待。

孟嘗君府上都會爲門客準備夜宵,有一天一個門客覺得這飯不合口味就耍起了脾氣,孟嘗君什麼也沒說就把自己的夜宵送過去。那門客一看,孟嘗君的夜宵和自己的一樣,頓時感到十分慚愧,拔刀就自殺了。

三、擺渡伍子胥的船伕:因被疑而自溺

伍子胥在逃跑的路上,欲渡江,遇一船伕便問:“老人家,我是從楚國逃出來的,因爲仇家追殺,身上沒帶分文,如今蒙此大恩,感激不盡,這把寶劍可值百金,是我現在唯一值錢的了,請老人家收下。”

“你這是幹什麼,我小老兒擺渡你是有緣,豈能收你禮物,這是羞辱小老兒嗎?江岸到了,你們走吧!”伍子胥上岸行了半里路,又覺得不妥,要是老人家泄露自己的蹤跡怎麼辦?於是又返了回去。

還好老人家沒走遠:“老人家,我確是楚國伍子胥,因楚王迫害,不得不出走吳國,還望勿要將我行蹤泄露,伍子胥感激不盡!”

“哈哈哈,我早已知你是伍子胥,楚王賞萬金求你性命,我依然渡你過江,只是因爲與你有緣。萬金我且不取,何需泄你行蹤,你快走吧!”

伍子胥回頭邊走,剛走幾步,只聽一聲落水的聲音傳來,回頭過去,見老人家已經跳入江中自溺。伍子胥由於擔心自己的安全,懷疑漁夫,漁夫爲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自溺江中。幫你就幫你,不爲名利,只爲一個“義”字。

四、用生命維護“士”的尊嚴:華豹之死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的宋國公子城與華豹之戰十分典型。雙方戰車在赭丘相遇,華豹張弓搭箭,向公子城射來,結果卻偏離目標。華豹動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

公子城一見,對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爲鄙!”意思是戰爭的規則是雙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現在應該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規則,豈不太卑鄙了!

春秋大義是什麼意思?關於春秋大義有哪些典故? 第3張

華豹聞言,就放下弓,老老實實地等公子城搭弓,結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華豹。史書並沒有嘲笑華豹愚蠢,相反卻肯定他以生命維護了武士的尊嚴。

在今人看來,這些老祖宗在戰場上的表現似乎太迂闊了,其實不然。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爲主體,士是貴族的最低等級,但也是貴族。貴族們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

春秋戰爭禮最大的特點,在於講究承諾,遵守信義,不以陰謀狡詐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