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宋朝應對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方法

揭祕:宋朝應對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方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是如何應對科舉舞弊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考試作弊,這個話題已經是妥妥的老生常談而且還富於歷史感,可以說自從考試這一行爲誕生,我等學子作弊手段即一日不減。但畢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你小子敢作弊,老師們就敢檢查,一來一回,可謂是明爭暗鬥,藏龍臥虎。

尤其是一紙定終身的科舉時代,即使沒有高科技手段的輔助,這種鬥爭依舊發展到了巔峯,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直接體現了人類的智慧。

科舉之制,起於隋唐,終於明清,遍歷千年,這之中關於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故事,出本書可都有辭海那麼厚了。

這種鬥爭尤其在南宋時期最爲精彩,此時科舉不僅競爭激烈,而且北宋的一套反弊體系已經千瘡百孔,舞弊手段之多,令人咂舌,而政府整治舞弊的決心也被世人所見,明爭暗鬥,尤爲可觀。

這場師生之間的軍備競賽,雖然在南宋時期達到高潮,但還請聽我說一番北宋老師們手中掌握的武器。

1. 罷公薦、停公卷

所謂的公薦,是指科舉開始之前,臺閣近臣可以向科考官員推薦一批有才學的士子,可想而知,這一舉措對有權有勢又有錢的世家子弟來說,可謂是大開方便之門,於是在宋太祖時期被緊急叫停。

而所謂的公卷,與公薦相似,同樣是一種科舉舉措,這一舉措允許士子科考之前向考官呈上自己的大作,作爲成績的參考。同樣,對於世家子弟,即使他們並無才學,也可以通過手中錢財獲得遠超於自身水平的作品。

北宋政府先是試圖對此制度做出限制,比如說考生必須親自投遞公卷並且要保證字跡相同,但架不住有的考生確實手眼通天,一手瞞天過海玩的賊溜,於是最終還是取消了該制度。

揭祕:宋朝應對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方法

2. 增加考官

在唐代,考試的內容都由一位禮部侍郎來完成,從命題到成績都是這位禮部侍郎的工作。

這很顯然容易成爲舞弊的起因,於是到了宋代,對此做出了大量的修改,包括增加考官,讓考官們互相牽制,而且每任考官都由皇帝親自臨時指定等等,可以說是有效的制止了徇私舞弊的現象。

3. 別頭試

這其實是一種迴避制度,譬如說考官的子侄等具有親密關係的士子來考試,需要另派考官,在別院就試。這種制度逐步發展,從起初只有個別考生太過不幸享受到VIP級的待遇,到後來但凡稍微沾親帶故的都能享受考試貴賓房。

4. 糊名

糊名法在衆多有權勢有的舉人心中絕對可以排入最討厭制度前三名,這一作法,直接讓這些士子買通考官的想法淪爲幻夢,或者說增添了巨大的投機成本(依然可以通過暗號等方式讓考官認出)。

糊名的具體方法是將士子的姓名、年齡、父祖三代姓名及籍貫全部糊上密封,讓考官在不知學子的情況下閱卷,待到成績公示,再解開糊名。

甚至後期更加喪心病狂,爲了防止考官因字跡而辨認出考生,北宋政府決定將所有考卷都有專人抄寫一份。這叫做眷錄製。

以上就是北宋政府應對舞弊的各種舉措,這套系統,無疑是行之有效的,在北宋時期,大致保證了科舉的公正。

但等到南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揭祕:宋朝應對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方法 第2張

首先我們簡要的介紹一下南宋學子們的創舉。

1.“冒貫寄應”

當時的科舉,和我們如今的高考有所相似,各個省市的分數線都有所不同,假如一位來自學習競爭大省的學子在相對寬鬆的省市參考的話,更容易過分數線。因此,在我們現代就出現了高考移民的現象,當然我們對此是有限制的,譬如學子必須在當地學滿三年才能在當地參加高考。

而在古代,高考移民這種情況則被稱爲“冒貫寄應”(冒貫,假冒籍貫;寄應,在寄居地參加科舉考試)

當時的南宋學子們,爲了能“冒貫寄應”,可謂是下了一番苦功,一些案例現在看來真是哭笑不得,有人在科考前認人作父,以此改變籍貫,有人從籍貫來看好像是個孤兒——父親和兄弟們一起住,他一個人在外地長大,

這些現象,令考官哭笑不得,甚至有所憤怒,譬如前面那位臨時認爹的——既不孝於父,何敢言其能忠於君?

2.懷夾傳義、代筆續燭

這幾種舞弊方式,除去續燭之外,在今天依然是令人非常熟悉的經典套路。

所謂懷夾,就是夾帶小抄,而在南宋時期,這一行爲甚至形成了一條產業鏈,一些小作坊專門印製微型的文冊,稱爲“夾袋”。

嘉定十二年的時候,有位心胸寬闊的學子一口氣帶了十二份夾袋,自己用一份,其餘十一份傳給他人,堪稱是考場及時雨,那叫一個義薄雲天。

至於傳義,直白的說,這就是傳紙條。

代筆更簡單,今天的話叫找槍手。

至於最後的續燭,則是指考生在入夜後點蠟考試,趁機作弊,此時燈火昏暗,考官難辨真假,一時間可謂是夾袋縱橫、傳義漫天、槍手遍佈。

眼見科舉場上是妖魔縱橫,神仙鬥法,南宋政府於是緊急下場,雙管齊下。

1. 結保

結保是一種報考程序,首先在考試開始前需要參與考試的學子遞交家狀和保狀,隨後以三人甚至十人爲一保,一保之中,凡有人作奸犯科,“同保當連坐,不得赴舉”。

沒錯,爲了整治舞弊,南宋政府連連坐這種大殺器都拿出來了。

2. 嚴厲監考

爲了應對考場中實在略多的懷攜夾帶、傳義代筆等行爲,南宋政府特意增加更多的監考老師,當時稱爲“廂官”,廂官負責在各處巡邏,若是發現舞弊行爲,甚至還有懸賞。而且,南宋不僅有一種監考,還有另一種監考老師,這就是專職官,負責多方潛查,貼身檢查,搜尋懷夾,並且在各處巡邏,堵塞一切漏洞。

而且在出題方面也有所改變,之前是填空題,你有小抄自然就能平安無事,但現在改成了簡答題,別說是有小抄,就是給你開卷你都未必答得好。

而且,在南宋之前,凡是舞弊被抓到,其代價往往是“殿二舉”,也就是兩次科舉不得參加,而在南宋之後,代價則是“殿五舉”。

揭祕:宋朝應對科舉舞弊和政府革弊的方法 第3張

3. 廢除漕試

所謂漕試,就是對官僚子弟及其親眷的一種優待,其解額較爲寬裕,不僅如此,漕試還是舞弊的多發場所,畢竟來參加的基本都是官員子弟,膽子都大的很,消息又靈通,這些人扎堆一起考試,不作弊本來就很難想象。

因此,南宋政府在每年減少漕試的錄取人數,連年如此,並且提高參加漕試的門檻,最終在淳熙十六年,廢除了漕試這一舉措。

4. 戶籍管理及複查複試

針對冒貫寄應這一現象,南宋政府在戶籍管理上下了一番苦功,首先將各地考試時間調整爲統一開考,杜絕了利用開試日期不一致的時間差在多地應試的現象。其次則是清理了大量的多頭戶籍,並且立下了嚴苛的相關刑法。

此外則是試卷的複查制度,所有的合格試卷會被送入禮部,待到考試結束進行復查,但凡有試卷與殿試字跡不同者,一律以作弊論處。

這一套反作弊系統的運行,對於科舉的公平公正,確實取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於官場腐敗,雖法律越發嚴密,但總會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情況,這其實才是南宋科舉弊病橫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