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的江北四鎮是誰?他們都做過什麼?

明朝的江北四鎮是誰?他們都做過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江北四鎮,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四鎮由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九,剛剛坐上龍椅,還是監國身份的朱由崧下令開會,他要商討軍情,建立南明的防線。

雖然朱由崧開會的理由是“商討軍情,建立防線”,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朱由崧要乾的事情,不過是論功行賞、要犒賞那四個有擁立之功的將軍罷了。朱由崧要提拔他們官職,讓他們鎮守一方。

在君臣的心照不宣中,這四個將領得到了提拔,他們都得到了一塊土地,併成爲一方之霸。從此以後,他們也有了一個新的稱謂——四鎮。

明朝的江北四鎮是誰?他們都做過什麼?

這四鎮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鎮,黃得功。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軍中號黃闖子,官至太傅、左柱國,封靖國公。黃得功是遼東人,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單親家庭中,其父早亡,與母徐氏居。

十二歲那年,黃得功趁母親熟睡時,把家裏的酒都喝乾淨了。母親醒後,發現酒沒了,就要打他。這時,黃得功微笑道:“不就是一點酒嗎,這有何難?”

聽完黃得功的話後,母親更憤怒了,畢竟以他們家的經濟情況,酒是一個奢侈品,不能隨便買。結果,母親還沒有發飆,就看見黃得功拿着一把刀出門了。

天呀,你這是要幹什麼?莫非,要去打劫不成!殊不知,黃母完全想錯了。打劫,這個不能;殺敵建功,這纔是正路。當時,正值明朝與女真人打仗,黃得功自願參軍,去上陣殺敵了。十二歲的他剁了兩個女真人,就這樣拿着五十兩的賞銀回家了。回來後,黃得功把銀子交給母親,道:“兒以之償酒也。”

長大成人後,黃得功正式參軍,成了一名保家衛國的大明勇士。黃得功打仗勇猛無比,人稱黃闖子,寓意“天不怕,地不怕,隻身闖天涯”。黃得功還擅長射箭,史稱他“嘗命小卒以金鑼戴額上,射之,百發百中,而人不傷”。

除了打仗不要命,擅長射箭外,黃得功使用的兵器都跟別人不一樣。他喜歡使用一條鐵鞭,就靠這條鞭子打天下。

黃得功每次殺敵時,因爲殺的人太多了,鐵鞭上沾滿了血跡,血水乾後,把他的手都粘住了。他要用水洗很久,才能把手拿出來。可見其戰鬥時間之長,殺敵之多。

當然,除了鐵鞭外,黃得功其他兵器用得也不錯,甚至不是兵器的東西,在他手裏也能成爲殺人工具。有一次,敵人來犯,黃得功一時間找不到武器,他就拿着兩個驢蹄上戰場,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黃得功這段拿驢蹄戰鬥的歷史,不是本人的胡編,而是史料的明確記載。

值響馬,手提兩驢蹄御,賊無不披靡。由是,勇名震遠近。——《小腆紀傳·二一卷》縱觀二十四史,拿這種兵器上戰場的人,貌似還沒有發現第二人。

就這樣,武藝超羣,驍勇善戰,再配上一個合適自己的時代,黃得功這樣的人,不想成功都難。

這不,在很短的時間內,黃得功就官居廬州總兵,並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接見。後來,黃得功來到江南,成了鳳陽總督馬士英的部下。

在江南期間,他與盧九德、劉良佐等人通力合作,一起抵禦張獻忠,並把後者殺得落荒而逃。當時,起義軍一聽到黃得功的名號,都驚慌失措道:“走、走,黃家兵至矣。”可見黃得功帶給他們的心理陰影。

再後來,明朝滅亡後,黃得功被盧九德蠱惑,逼迫上司馬士英立朱由崧爲帝,就此成了朱由崧的擁立之臣。

在四鎮中,黃得功的兵馬最少,但他卻是一個精忠報國的將領。清軍入侵時,其餘三鎮全部投降,只有黃得功盡職盡責,爲這個王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第二鎮,高傑。

高傑,字英吾,陝西米脂人。他與李自成同鄉,也是李自成重要的將領之一。後來,因爲一個女人,高傑棄順投明,成了明朝的將領。

原來,李自成的老婆邢氏非常了不起,不僅文武雙全,還是一個合格的會計。邢氏替李自成管賬,管理着李自成的所有軍需。

高傑每天都要來邢氏這裏一次,來取糧餉。結果,一來二去,兩人就勾搭上了,高傑成功地給李自成戴上了綠帽子。

幹了這種事情後,高傑也慌了,他害怕李自成殺了自己。

最終,高傑一不做、二不休,他帶着邢氏逃跑了。他們投降了明朝,跟李自成分道揚鑣,成爲仇敵。

高傑投降明軍後,立刻成了明朝的先鋒。面對高傑的進攻,李自成無力反擊,被殺得大敗,還差點被打死。

後來,李自成事業風生水起後,審時度勢的明朝將領都投降了李自成,唯獨這個高傑誓死不降。當然,高傑是不能降。

就這樣,爲了躲避進擊的李自成,高傑選擇了逃難,他從陝西逃到山西,又從山西逃到山東,最後從山東一路南下,直奔南方而來。

因爲是擅離職守,所以高傑沒有任何的糧餉,爲了不餓死,高傑只能選擇燒殺搶掠。當然,爲了不暴露身份,高傑把自己僞裝成了農民軍。後來,這種事情幹多了,高傑也就暴露了,他成功上了南方百姓的黑名單。

本來,像高傑這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畏敵怯戰的將領,若在平常,必須嚴懲不貸,才能以儆效尤。然而,現在是天下大亂,任何政權都需要高傑這種有兵有將的人,他就成爲一個香餑餑,成爲衆人拉攏的對象了。

高傑來到南方後,馬士英見他兵強馬壯(兵三萬,馬騾九千),就有意拉攏他,把他劃入自己麾下。

在一番討價還價後,高傑投奔了馬士英,成了南明的一名將領,奉命駐守徐州,抵禦北方的敵人。

再後來,跟黃得功一樣,在盧九德的忽悠下,高傑逼迫上司馬士英立朱由崧爲帝,就此成了朱由崧的又一個擁立之臣。

投奔了南明後,因爲跟黃得功理念不同,所以這兩個人互相交惡,一有風吹草動,這兩人就能打起來。這兩人讓史可法很是頭疼,史可法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暫時化解了他們的矛盾。

雖然讓史可法頭疼,但在四鎮中,高傑是唯一聽從史可法命令的人。因此,史可法非常重視高傑,把他當成南明的擎天一柱。

可惜的是,在清軍攻打南明前夕,高傑中了敵人的詭計,慘死沙場。高傑死後,他的部隊羣龍無首,也被史可法傷透了心,結果他們全部投降了清軍。高傑遺部投降清軍後,導致史可法無人可用,只能孤軍守揚州,慘死沙場。

第三鎮,劉良佐。

劉良佐,字明輔,山西大同人。作戰時,因常騎一匹雜色馬,所以人稱花馬劉。

劉良佐原本是一個盜匪,因生活所迫,加入了農民軍。後來,劉良佐覺得跟起義軍混,沒有前途,就加入了明軍。

加入明軍後,劉良佐深知農民軍的厲害,所以他根本不跟農民軍交手,反而欺負那些可能是農民軍的老百姓,增加自己的政績。

最終,因爲“殺敵”有功,劉良佐升得很快。崇禎末年時,他已經官居總兵,成爲一個權臣。當然,因爲升官,劉良佐到底逼迫了多少老百姓造反,他也數不清了。

崇禎末年,面對進擊京城的李自成,崇禎下令讓劉良佐進京勤王。結果,面對這道聖旨,劉良佐二話不說,立刻選擇了抗旨不遵,他率軍一路南下,去南方避難了。當然,跟高傑一樣,他也是一路搶過去的,因此他也上了江南百姓的黑名單。

後來,因爲跟黃得功共事過(他們一起抵禦過張獻忠),在黃得功的幫忙下,劉良佐變成了馬士英的馬仔,成了南明的一個將領。

《南渡錄》記載,劉良佐投降南明後,馬士英讓他去臨淮鎮守。結果,當地百姓知道劉良佐的罪行,他們關閉城門,不讓劉良佐入城。

得知被拒之門外後,劉良佐大怒,他竟然下令攻城。南明的將領卻攻打南明的城池!其秉性,由此可見。後來,見事情越鬧越大,馬士英只能親自出馬。他下令讓劉良佐駐守壽縣,後移師至鳳陽,才讓這位爺心滿意足,不再鬧事。自從當上四鎮後,劉良佐唯一的“政績”,就是大興土木,營造王宮;貪污腐敗,無惡不作。幾乎所有壞人乾的事情,他都幹了一遍。因爲弟弟劉良臣在鬆錦一戰中投降了清軍,所以憑藉這層關係,劉良佐一直與清朝曖昧不清,他給自己成功留了一條後路。後來,清軍南下時,劉良佐二話不說,就識時務地投降了清軍。再後來,劉良佐主動請纓,勾結了黃得功的部將田雄、馬得功等人,煽動他們降清,徹底瓦解了黃得功的勢力,爲清軍建立了不世之功。

四鎮之中,劉良佐毫無忠君愛國思想,他唯一的思想就是有奶便是娘。

第四鎮,劉澤清。劉澤清,字鶴洲,山東曹縣人。此人家貧,爲市井無賴,最後被鄉里所惡,驅逐出境。背井離鄉後,劉澤清無處可去,就參了軍。因爲驍勇善戰,劉澤清成了一個優秀的將領。在平定登州孔有德之亂中,劉澤清更是一戰成名,被冊封爲明朝的山東總兵,成爲一個權臣。

崇禎末年,李自成大軍逼迫北京時,崇禎下令讓劉澤清進京勤王。結果,劉澤清故意從馬上摔了下來,就以“墜馬受傷”爲由,拒不奉召。明朝滅亡後,劉澤清害怕李自成來攻打自己,就擅離職守,率軍開始南逃。他盤踞在淮安一帶,專心做一個軍閥。

再後來,南明選擇皇帝時,劉澤清示好東林黨,準備擁立潞王登基。結果,得知三鎮逼宮後,劉澤清二話不說,立刻投奔了福王,成了朱由崧的擁立之臣。在這四鎮中,劉澤清是最沒有原則的將領。在成爲四鎮之一,鎮守地方時,有人問他禦敵之策。結果,劉澤清笑着回答道:

“我擁立福王登基,不過是以供我休息耳,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也。”清軍南下時,劉澤清毫無抵抗,就投降了清軍。以上,就是這四鎮的簡單介紹。這四鎮自持“天子乃我輩所立”,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他們根本不聽國家的指揮,也不把朝廷當回事。

試想一下,一個公司,出現了幾個不聽話的員工,都能帶來一場動亂,何況是一個國家。

四鎮帶給南明王朝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因爲不聽國家的命令,四鎮完全自行收取賦稅,他們把自己治理的地方當成國家了,他們成爲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在當皇帝期間,四鎮大興土木,貪污腐敗,無惡不作,他們帶給南明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除了不聽國家命令、自行其是外,四鎮還極其喜歡內訌。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互相攻殺,吞併對方的地盤。這種情況,讓他們的頂頭上司史可法無可奈何,也無計可施,只能頭痛不已。

明朝的江北四鎮是誰?他們都做過什麼? 第2張

“了不起”的四鎮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九,朱由崧與羣臣開會,開始賞賜這四個從龍之臣,並給他們安排防區,以及各自的任務。

最終,羣臣商量的結果如下。

黃得功,駐守廬州,管轄南直隸中部長江以北地區,並負責支援北邊的劉良佐和高傑部,同時防備長江中游的不測之患。

高傑,駐守徐州,管轄南直隸西北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地區,並負責河南北部的攻守事宜。

劉良佐,駐守鳳陽,管轄南直隸西部與中部淮河以南地區,並負責河南中部與南部的攻守事宜。

劉澤清,駐守淮安,管轄淮安府,並負責南直隸東北部和山東南部的攻守事宜。

安排好這四鎮後,朝廷又以“有四鎮,不可無督師”爲由,命自請督師的史可法爲四鎮總督,駐守揚州,適中調遣。

從名義上講,史可法就是這四鎮的頭頭。當然,也就是從名義上講講。

這四鎮自恃有“天子乃我輩所立”的擁立之功,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根本不把史可法放在眼裏。不管史可法說什麼,這些將領們絕不聽。最後,飛揚跋扈的他們膨脹到了極點,甚至不把聖旨放在眼裏。

《過江七事》記載,當時朝廷頒佈了一道聖旨,讓黃得功跟高傑冰釋前嫌,結果詔書剛讀了一半,黃得功就跳了起來,大爲不滿的他揮舞雙臂,對使臣大吼道:

“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詔也!”還是《過江七事》記載,高傑也看不起聖旨。有一次,朝廷對他頒佈了一道聖旨,因爲聖旨不合高傑的心意,他竟然不遵從命令,還輕蔑地回答道:“旨,旨,何旨也?爾曾見皇極殿中有人走馬耶?”

連聖旨都敢違抗,可想而知,還有什麼事情,這四鎮做不出來。

當然,這四鎮之所以公然違抗聖旨,也是算準了弘光帝不敢動他們,所以這纔有恃無恐,如此氣焰囂天。

皇帝的心思就是,罷免了這忠於自己的四鎮,讓誰去統率軍隊呢?難道讓史可法去嗎?史可法是一個合格的人選,但是,在皇帝眼中,他是打死也不會把軍隊交給一個不擁立自己的人的。

就這樣,在皇帝的保護下,四鎮有恃無恐,就連朝廷第一大臣馬士英也依附這四鎮,盡力爲他們辦事。

殊不知,朝廷如此縱容這四鎮,帶來了兩個嚴重後果。第一個後果是,上行下效,將領們都不聽從皇帝的命令了。本來,身爲將領,是要百分之百聽從皇帝的命令的,否則的話,軍人專政,國將不國。然而,出於對這四鎮的信任和感激,弘光帝根本不治他們的罪,反而全力袒護他們,讓他們繼續飛揚跋扈、目中無人。

結果,皇帝的這種縱容,給天下的將領們起到了一個不好的表率。從此以後,南明的所有將領都學習這四鎮,飛揚跋扈,目中無人,鄙視聖旨。

不管是湖南的何騰蛟,還是福建的鄭芝龍,抑或是湖北的左良玉,他們都不是百分之百地服從聖旨,時不時向四鎮學習,來一下抗命。

沒有辦法,“榜樣”就在那裏,你不治他們,憑什麼治我們?如此區別對待,這些將領焉能服氣?

最終,就是不服氣的左良玉率軍造反了,成了壓死這個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二個後果是,四鎮飛揚跋扈,史可法根本無法管理他們,只能搜刮民脂民膏,來供奉這四個爺,讓他們聽話。

在朱由崧的縱容下,這四鎮根本看不起史可法,也根本不聽他管。最終,萬般無奈下,史可法只能採用了最後且最好的辦法——他給了四鎮足夠的好處費,以換取他們的忠心。

這些好處費,就是允許四鎮自行收取領地內的賦稅,以及擁有開疆擴土的權力。

凡各屬之兵馬錢糧,皆聽其行取。如恢一城、復一邑,即屬其界之內。

——《爝火錄·卷三》

各鎮若收復失地,即受其管轄;不論何人,若收復一塊地方,即任命爲該地長官。

——《明季南略》

這些命令,等於是承認四鎮爲藩王,他們從此可以建立國中之國。

就這樣,四鎮成爲藩王后,毫無意外,他們都成了不思進取的將領。除了高傑還有一點良心,進行了一次北伐外,剩下的三鎮根本沒有北伐的心思,他們唯一的心思,就是在領地內大興土木、修建皇宮、橫徵暴斂,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南明王朝的悲歌,就此長鳴。

明朝的江北四鎮是誰?他們都做過什麼? 第3張

史可法的對策

爲了讓這四鎮聽話,史可法只能下大手筆,讓國家冊封這四鎮爲藩王。

史可法的本意是要用好處換忠心,讓這四鎮聽話,跟自己一起北伐。結果,事與願違,自從這四鎮當上了藩王后,南明王朝就再也無法消停了。四鎮當上藩王后,皆“日費千金”,玩命地造錢。當時,弘光王朝建立這四鎮時,規定每鎮擁有三萬人馬,每年供給他們米二十萬石、銀四十萬兩。由於當時一石米約值銀一兩,所以史料統一寫作“一鎮歲餉六十萬”,四鎮每年的糧餉,一共二百四十萬。

按理來說,區區十二萬大軍,給了二百四十萬糧餉,怎麼都夠了。再加上四鎮控制的地方,賦稅完全歸他們自己所有,因此朝廷給的糧餉,絕對是供大於求。

然而,對於這個數目的糧餉,四鎮竟認爲不夠。他們玩命哭窮,“奏請乞餉”,甚至不惜武力要挾,也要讓朝廷給他們更多的軍餉。

爲了安撫這四個鬧事的巨嬰,朝廷在萬般無奈下,只能不斷地給錢。最終,朝廷一年給四鎮的糧餉,竟然高達三百六十萬兩!

三百六十萬兩是什麼概念?整個南明王朝一年的賦稅,不滿五百萬兩。結果,一半以上的國家收入,都進入這些軍閥的腰包了。

前面講過,弘光帝也需要錢,還是很多錢。馬、阮等人也需要錢,也是很多錢。既然錢都給了四鎮,他們沒有了,這怎麼行呢?只能繼續橫徵暴斂,增加賦稅,才能不降低自己的生活。

於是,以四鎮爲導火索,弘光一朝玩命地搜刮民脂民膏,鬧得天下不得安寧,百姓苦不堪言。

當時,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朝廷就下令變相加徵。一時間,各種巧立名目的賦稅滿天飛,什麼樣的賦稅都要。

最後,朝廷規定,老百姓喝一斤酒,都要交一文錢的稅。這真是讓叫花子繳稅——窮瘋了!

時人辛升作《京餉》一首,以反映當時弘光朝的情況——“一年血比五年稅,今歲監追來歲銀。加二重頭猶未足,連三後手急須稱。可憐賣得貧兒女,不飽奸胥一夕葷。”

對於爲了給四鎮錢財,只能增加賦稅的災難,史可法是知道的,但他也是無能爲力的。他既無法阻止朝廷敲詐百姓,也無法阻止四鎮搜刮搶掠,他甚至被四鎮敲了一筆,當了一回苦力。

根據鄭廉的《豫變紀略》記載,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大興土木,玩命地修建住宅。他的宅院富麗堂皇程度,絕對不亞於皇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麼大一個土木建築,就得需要人。於是,劉澤清四處抓壯丁,逼迫百姓當苦力,給自己修宅子。

大將軍的旨意,誰敢不聽?於是,劉澤清的手下傾巢而出,到處抓人。爲了提高業績,他們也不管對方是誰,只要是個男的,甭廢話,直接抓走,工地幹活去。

劉澤清手下這樣抓來抓去,就把史可法抓走了。沒錯,就是把督師史可法抓走了。原來,爲了體察民情,史可法微服私訪來到劉澤清的工地。結果,劉澤清手下

看見這裏有一個男的,二話不說,就把史可法抓住了,逼他當了一個民工。不管史可法如何解釋,這些人也不聽,他們對史可法拳腳相向,逼迫他幹活,還不給他飯吃。最終,可憐的史可法幹了三天苦力,幸虧劉澤清考察工地,史可法向他求救,這才脫離苦海。

雖然這個故事是一個野史傳說,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知道當時的四鎮是多麼飛揚跋扈,也能知道當時的史可法是多麼軟弱可憐、無能爲力。

堂堂一個國家的督師、地方上最高的行政長官,竟然被抓去當了苦力,被迫在工地上搬巨木......這個國家的未來,可想而知。

在史可法眼中,四鎮貪婪成性、大興土木,只算是小問題。四鎮真正的大問題是,他們互相攻擊,肆意地攻城略地,把南明的城池當成自家宅基地。只要看上了,就要去入主,根本不管不顧。

前面講過,高傑駐守徐州,管轄南直隸西北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地區。結果,高傑不滿居住在一個貧乏之地,他瞄上了“天下膏腴、財貨豐盈、富庶美麗”的揚州。高傑以“安頓家眷”爲由,要求進駐揚州城。

得知高傑要私自進駐揚州城後,朝廷還沒有發火,揚州百姓先發怒了。大家羣起而攻之,誓死不讓高傑進駐揚州城。

得知自己被揚州百姓拒之門外後,高傑大怒,他竟然下令攻打揚州城,要用蠻力把這個城池收入麾下。結果,在揚州百姓衆志成城下,高傑打了一個月,也沒有把這個城池打下來。

私自攻打城池,還攻打了整整一個月,高傑此舉,就是在造反。這種事情放在任何王朝裏,高傑都死定了。然而,對於高傑造反一事,弘光帝竟然不管。他就這麼眼睜睜地看着高傑跟揚州百姓火拼,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的樣子。

弘光帝不管高傑,可苦了一心爲民的史可法。

當時,爲了讓高傑罷兵休戰,史可法沒少找高傑,沒少給他做思想工作。然而,對於史可法的說教,高傑根本不聽。

最終,實在沒有招的史可法只能孤身一人走進高傑的大營,對其道德說教,以理服人。若高傑不聽,史可法就不走了,跟他拼了。

就這樣,在高傑大營住了一個多月,史可法終於感化了高傑。高傑這才撤兵,不再打揚州的主意。當然,高傑沒有走遠,他屯兵至揚州附近的瓜州。一有機會,他還是打算把這個城市佔爲己有。

在當時的南明,高傑這種爲了一己私慾搶奪地盤的將領,不是一個,而是一羣。根據談遷《國榷》記載,四鎮爲了搶奪地盤,與江南百姓頻頻發生衝突,簡直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當時,太僕少卿萬元吉先後三次上疏,陳述兵民之爭:

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兵素少紀律,民近更乖張。一城之隔,民以兵爲賊,死守不容;兵以民爲叛,環攻弗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史可法剛剛解決了揚州問題,還沒有喘口氣,四鎮又開始鬧事了。

這一次,是高傑和黃得功兵戎相見,他們打起了內戰。

因爲官、匪的身份,黃得功一直看不起高傑,高傑也看不起他,所以他們彼此憎恨,都把對方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必須除之而後快。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互相攻打,吞併對方的地盤和人馬。

史可法督師期間,黃得功有一個親信(也說是養子)叫黃蜚,此人進京面聖,要路過高傑的防區。黃蜚知道高傑和黃得功不和,他怕高傑打劫自己,所以他請求黃得功隨自己進京,保護自己的安全。

對於黃蜚的請求,黃得功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他率領三百親兵出發,保護黃蜚進京。

得知黃得功率領三百人馬偷偷摸摸入境後,高傑第一反應就是:“姓黃的不安好心,他要偷襲我,搶我地盤!”於是,高傑二話不說,率領大軍把這三百人包圍了,並與黃得功展開了一場大戰。

由於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對方還人多勢衆,黃得功慘敗而歸。雖然黃得功和黃蜚逃了出來,但那三百親兵全軍覆沒。

僥倖逃生後,黃得功大怒,馬上調集兵馬,開赴高傑的防區,要跟他拼命。高傑也毫不示弱,拿出所有的家底,準備跟黃得功來一場魚死網破。

眼看一場內戰不可避免,好在南明還有能夠鎮得住他們的史可法,他還是管點用的。

在史可法一番和稀泥下,朝廷出錢,賠償黃得功的損失。史可法還勸說高傑掏出“千金”,送給黃得功的母親祝壽,這才化解了二人的恩怨。

雖然黃、高二人看在史可法的面子上,暫時和解了,但他們之間的仇恨,因爲這件事情,已經不可能化解了。

從那以後,黃得功跟高傑二人一直小打小鬧,不弄死對方,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一個國家內,武將亂成這個樣子,這個國家的未來可想而知。再加上南明君主昏庸、奸臣當道,這個國家不滅亡,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史可法忠心報國,他也無力改變局面,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南明衰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