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英雄寫詩明志,英雄名垂千古。一首”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贏得張廷玉對他最是激動人心的讚美:“忠心義烈,與日明爭光!他能配得上這個評價。作爲一名文弱書生,于謙在大明朝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扛起了萬里江山,這份膽識與責任感足以與日月爭輝。

1 大敵當前時誓死保衛京都

于謙是藉着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就在那一年,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部落的也先俘虜。面對這一場驚魂事件,朝內羣臣們都亂了方寸,只是“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誰也不能想出一條良策,有些大臣甚至提出要遷都南京,以避災禍。幸虧時任兵部侍郎代理部事的于謙堅決反對,並主張馬上召集軍隊,誓死保衛京師。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他首先擁立成王朱祁鈺爲皇帝,即是景帝,從而統一了朝政號令,使得動亂的局面漸漸穩定。於是于謙作爲兵部尚書,開始着手北京的防衛工作。他徵集糧餉,任用賢能的將領,增強城防。總之,在於謙的籌劃下,逐步形成了一個依城爲營,以戰爲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一切準備就緒,只待與瓦剌軍決戰於北京城下。

2 社稷爲重,君爲輕,號召抵抗強敵

北京城準備好了,于謙也準備好了。而他先懷揣的卻是另一番心思,他以爲捉住了朱祁鎮,就可以奇貨可居,於是用要挾的手段逼明朝議和。看看宋朝的歷史就會知道,被動議和意味着什麼,就是受制於人,就是要年年給人家好處。于謙看透也先的野心,於是一句”社稷爲重,君爲輕”,孟子的話經于謙之口,是擲地有聲,粉碎了也先的白日夢,也爲自己種下了災禍。

也先無計可施,決定對北京進行大舉進攻。面對瓦剌的大兵壓境,于謙身先士卒,身披甲冑,臨陣督戰,並下令將九門全部關閉,規定:"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他以忠義報國的道理曉諭衆將士,淚流滿面,慷慨激昂,兵土氣高漲,誓與北京共存亡。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第2張

結果可想而知,也先敢犯“強漢”,雖不至於“雖遠必誅"的地步,但也在大明軍民的共同抵禦下,落得個慘敗的下場。他帶領軍隊,擁着明英宗倉皇出逃,于謙派兵追擊,結果途中又大敗瓦剌。是爲”北京保衛戰”。

3 力挽狂瀾救國救民

“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確保了都城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也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後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爲抵抗蒙古的最爲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並形成了以北京爲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爲屏障的整體防禦體系,有效地抵禦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這一切不能不說是于謙的功勞。

4 迎接朱祁鎮時遭遇尷尬局面

只是世事終究難料,風雲突變間,已換了人間。而於謙,這一代文臣武將,卻以不世之功,死在王朝政治的刀鋒之下。英宗朱祁鎮被俘一年之後,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失敗,使得英宗失去了利用價值,成了也先的一個包袱,於是也先迫不及待地想將其送還。這就遭遇了一個尷尬局面,如果朱祁鎮回來,這朱祁鈺哪裏放。宋朝的高宗趙構想到了這一點,因此岳飛也沒能迎回徽欽二宗,反送了自己的性命

于謙是怎麼保大明江山的?他都做了些什麼 第3張

此時朱祁鈺也面臨了這一抉擇,但他畢竟不是趙構,在大臣們堅持要迎回英宗時,于謙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固理當速奉迎,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詞矣。”因此景帝疑慮頓消。其實于謙對迎回景帝朱祁鎮是否會奪皇位的問題並不十分關心,他說“社稷爲重,君爲輕”的意思就是誰當皇帝都一樣,只要對天下社稷有益就可以。因此他對朱祁鎮被迎回之後的政治鬥爭顯得很平淡。

5 英雄的下場太過淒涼

可惜的是,雖然于謙不關心當朝的政治爭鬥,但是其他人的權力意識很強,朱祁鎮回到皇官後被軟禁在南宮,這前後的落差也確實讓人難以承受,待時機成熟時,他還是從那位同父異母的弟弟那裏奪回了皇位,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的"奪門之變”。于謙還沒來得及對這件大事作出反應,就已經被朱祁鎮下令逮捕,不久這位功臣以謀逆罪被處以極刑,于謙的黨人也一一被殺、謫戍、罷官。

就在山明水秀的杭州西湖西南岸的三臺山下,綠蔭中肅然矗立着一座石砌的陵墓。那裏沉睡着這位忠心義烈、功不可沒的英雄于謙,真正是青山綠水伴忠骨,一身清白在人間。

于謙,一介書生,竟能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且能”挽狂瀾於既倒”,從中可見中國讀書人的絕好品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爲己任,有此精忠報國之人,國家何愁不興旺發達。只是最終下場卻落得如此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