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康熙晚年的時候,爲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康熙晚年的時候,爲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康熙九子奪嫡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康熙晚年時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不僅在當時民坊之中掀起一陣紛紜議論,宮中流言四起使得各黨派更加緊張慎重,在如今仍能夠出現在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之中,被史書用文字的方式所記錄下來,並且有各式的小說或影視作品呈現了這個歷史事實,使得這個事件廣爲流傳開來,爲人們所知,比如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花了很長一個篇章來描繪皇子們爭奪嫡位的百態。

康熙晚年的時候,爲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這件事要從康熙四十七年皇帝下令廢太子一事說起。由於嫡長子夭折,身爲嫡次子的胤礽便被立爲了皇太子。

但在被立爲皇太子的胤礽被康熙認爲“不法祖德,不遵朕訓”,私自拉黨結派,有失皇太子身份,因此在胤礽三十五歲時廢除了他的皇太子身份。

這是胤礽第一次被廢太子,在此之後各個皇子開始蠢蠢欲動,虎視眈眈地對着皇太子這個位置進行了一系列的行動。

在這些皇子之中,有九個皇子參與了對嫡位的競爭,有的阿哥則選擇扶持其中的皇子,加強這個皇子的勢力。因此,這個歷史事件被稱爲“九子奪嫡”事件。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廢太子事情的一年後,康熙再次立胤礽爲皇太子。然而在康熙五十一年時四年前的歷史又重新上演了,胤礽第二次被廢太子。

自此皇太子被幽禁宮中,永遠地遠離了政治舞臺,完全退出了對於皇位繼承人的競爭。此時擂臺上四爺黨和八爺黨兩大勢力,三阿哥主動退出了競爭。瞭解歷史的我們也知道,四爺黨贏得了康熙的青睞,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將雍正推上了皇位。

“九子奪嫡”完整的故事是曲折而漫長的,充斥着勾心鬥角與腥風血雨,一篇文章不足以描寫出所有的細節,想要了解更多的情節應閱讀相關的歷史記載。現在,我們不妨將目光轉向“九子奪嫡”事件背後所呈現的癥結,以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探究比具體情節更加有意義的問題。

“九子奪嫡”實際上是對於嫡長子繼承製中存在的問題的一次最充分的體現。遍觀整個中國歷史,除了清朝中前期的“九子奪嫡”事件,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其穩定時期有出現如此明目張膽,並且人數之多的皇子爭奪皇位繼承人事件。

康熙晚年的時候,爲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第2張

歷史事件存在着偶然性,但也同樣是必然的。在嫡長子繼承製經歷了由先秦孕育到兩千多年成熟發展的過程後,終於在封建王朝末期深刻地暴露出這個制度的弊端。

由於在嫡長子繼承製下皇位繼承人是完全公開的,並且擁有着幫助皇上處理部分政務、在皇上外出時代替處理政事以及從軍出征等權力。而這些特殊的權力卻容易引發皇太子與其他利益集團,甚至是與皇帝之間產生矛盾,誘發黨爭。

康熙晚年的時候,爲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 第3張

被稱爲“國本”的皇太子一舉一動都關乎整個社會的根基是否穩定,當皇太子自身性格及能力不適合作爲皇位繼承人並做出某些舉動時,則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而以皇子爲核心的黨爭的影響力則足以破壞政治的穩定,影響社會的正常生產。

作爲這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中的倖存者,雍正深刻地瞭解這個皇位繼承製度的弊病。因此,爲了防止再次出現皇子爭奪繼承權的現象,他建立了祕密立儲制度,即繼承權不一定爲嫡長子所擁有且不立太子。

皇帝將寫有皇位繼承人的昭告寫好後放於懸於乾清宮正殿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當皇帝駕崩後方可從匾額後取出昭告並宣佈皇位繼承人的姓名。

繼承人在取得皇位前沒有特別的政治權力,因此也不會產生黨爭。有學者將其命名爲“隱姓儲權”,換言之就是有繼承權,但沒有與其他皇子相比特殊的政治權力。

事實上,繼承製度的改變也是清朝時期皇權高度集中的一種體現。皇帝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自主地選擇皇位繼承人,便不會出現萬曆時期“爭國本”這樣的事件。同時,皇位繼承人手中沒有過多的政治權力,也就有效地避免了與皇權的摩擦和衝突。

雍正朝代後的各年代也不完全按照祕密立儲制度選擇皇位繼承人,而是相應具體情況作出了一些改變。“九子奪嫡”事件是皇位繼承製度改變的直接原因,推動着封建王朝下皇位繼承製度的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