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何官員都不敢修建河工呢?吳存禮的遭遇道出了原因

爲何官員都不敢修建河工呢?吳存禮的遭遇道出了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漳河古稱“滳水”,其支流從廣宗縣旁分脈而過。清初,曾有人出於安全考慮加固河岸,修建了河脣堤壩。但時光荏苒,加之百姓小樂即安的性格,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廣宗縣的防洪措施僅剩形式。

作爲一任流官,知縣吳存禮大可像他的前任們一樣,對暫時處在“安瀾期”的漳河視而不見,可他給自己找了個天大的麻煩—重修大堤。

爲何官員都不敢修建河工呢?吳存禮的遭遇道出了原因

修河必定要動國家的帑銀,裏邊不僅有算不清的“經濟賬”,更有說不明的“政治賬”。這也是前任們歷來視河工爲“畏途”的原因之一。對此,吳存禮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水溢則無歲,無歲則無民,無民何有國家之貢賦。”他召集父老,曉以利害,決定等明春農閒時重修大堤,務必趕在夏雨驟至前完工,以保秋收。

問題馬上出現了,百姓之所以對修河這件利益攸關的事漠然,原因竟不是“貧窮”,而是“不公”。原來,早年修河是按農民土地的持有量來劃分工作量的,地多者出人多,地少者出人少,無勞動力的女戶送飯即可。聽上去很公平,但里長村官爲圖省事,不顧多年來的人口變化,還將舊文件當作金科玉律。爲此,吳存禮跑遍幾十處村子,摸清狀況,解決問題。

一個月後,一座大堤壩如春筍般“冒”出地面,夯土如鐵,密植楊柳,足可抵禦百年一見的洪災。竣工儀式上,吳存禮備好“花紅酒禮”,重獎勞績突出的堤長、民工。這在階級分明、“禮不下於庶人”的封建年代絕對是“活久也不一定見”的奇事。

吳存禮在廣宗縣期間,所爲善政數不勝數,所以每次吏部考覈都穩佔鰲頭,累遷蘇州巡撫,並在這個富庶無比的“人間天堂”一干十多年。康熙曾多次在朝會上說起吳存禮,不吝辭色地稱他爲“好官”,南巡江蘇時還特別召見了他,並贈詩一首。

吳存禮確實沒“辜負”康熙的期望,他一路升來確實是夠“勤”的,不過是勤於貪污、行賄而已。僅在蘇州巡撫任上,他就陸續向京中200餘名要員反覆行賄,共計白銀44萬兩。這些錢從哪裏來?當然是取之於民了。

爲何官員都不敢修建河工呢?吳存禮的遭遇道出了原因 第2張

一個“愛民、護民”的好官,就這樣蛻變爲一個“殘民、害民”的貪官,罪魁禍首就是高高在上的康熙。在吳存禮仕宦之初,寶座上還是那個擒鰲拜、破三藩、收臺灣、鬥沙俄的一代英主,幾十年後,垂垂老矣的帝王只想粉飾太平,得過且過。貪污腐敗在康熙晦暗的目光中已不是什麼大問題,大臣只要不拉幫結夥地攛掇那九條“孽龍”來鬧他就不錯了。從此,清官變成了水裏的油脂,逐漸被排擠出官場。吳存禮正好參與到這種“變化”中,並順勢成爲“幸運兒”一枚。但他的幸運很快就到頭了,雍正一即位就以“貪腐嚴重”爲由將他開革爲民。

吳存禮成於“河工”、毀於“貪腐”,和幾十年後那個同樣聰明過頭的和珅簡直如出一轍。不,應該說康熙和他的孫兒乾隆如出一轍,都犯了前清後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