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張衡對曆法的貢獻: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以及《九道法》

張衡對曆法的貢獻: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以及《九道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望遠鏡發明前,中國就積累了大量有關日食、黑子、彗星、流星雨、新星、超新星和極光等十分準確而豐富的記錄,爲近代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東漢時期的張衡(78~139年),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15歲時出外遊學,主要從事於文學創作,30歲時研究的重點轉向哲學、天文、歷算。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靈憲》,制渾天儀,造地動儀。此外,他還是一位機械技術大師,才情高遠的大文學家和畫家,對後世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全面發展的天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衡對曆法的貢獻: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以及《九道法》

張衡曾參加過在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的一次曆法大討論,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張衡時任尚書郎。這次大討論的起因是,有人從圖讖和災異等迷信觀念出發,非難當時行用的較科學的東漢《四分曆》,提出應改用合於圖讖的《甲寅元歷》。又有人從漢武帝“攘夷擴境,享國久長”出發,認爲應該倒退回去採用《太初曆》。張衡和另一位尚書郎周興對上述兩種意見提出了批駁和詰難,使這二宗錯誤意見的提出者或者無言以對,或者所答失誤,從而爲阻止曆法倒退做出了貢獻。張衡、周興兩人在討論中還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觀測記錄,把它們和各種曆法的理論推算進行比較,提出了鑑定,認爲《九道法》最精密,建議採用。的確,《九道法》的迴歸年長度和朔望月長度數值比《太初曆》和東漢《四分曆》都精密。

而且《九道法》承認月亮運行的速度是不均勻的,而當時其他的歷法都還只按月亮速度均勻來計算。所以,《九道法》所推算的合朔比當時的其他曆法更符合天文實際。只是如果按照《九道法》推算,將有可能出現連着3個月是30天的大月,或連着兩個29天的小月等的現象。而按千百年來人們所習慣的歷法安排,從來都是大、小月相連,最多過17個月左右有一次兩個大月相連,絕無3個大月相連,更無2個小月相連的現象。所以,《九道法》所帶來的3大月或2小月相連的現象對習慣守舊的人是難以接受的。這樣,張衡、周興建議採用《九道法》本是當時最合理、最進步的,但卻未能在這場大討論中獲得通過。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的一個損失。月行不均勻性的被採入曆法又被推遲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劉洪的《乾象曆》中才第一次得以正式採用。

張衡對曆法的貢獻: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以及《九道法》 第2張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張衡認爲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週天爲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週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