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舞火龍是哪一個節日的活動?舞火龍又是怎麼來的?

舞火龍是哪一個節日的活動?舞火龍又是怎麼來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舞火龍是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廣州市白雲區石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製成,一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爲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舞火龍是哪一個節日的活動?舞火龍又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舞火龍)是廣東省省級非遺,其來源一說與劉伯溫號召百姓舞火龍起義驅趕元兵有關,一說與清咸豐年間村民以舞火龍驅趕蝗蟲有關。在白雲區江高鎮、均禾街、白雲湖街及周邊地區每年中秋節都開展舞火龍活動。

起源傳說

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另有史記載,均禾片區曾在清朝咸豐年間面臨一次嚴重的蝗蟲災害,村民通過在田地間進行“火攻”,最終保住了秋收的成果,從此以後,中秋節舞火龍就成爲當地祈禱幸福、驅邪避災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包括了“起龍”、“採水”、“游龍引福”、“放龍歸海”四個“規定動作”。

數百年來,這一民俗活動代代相傳,不僅成爲白雲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還“舞”上了全市大舞臺,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盛況

作爲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每年中秋節前石馬村的有爲青年就會準備好龍草(藤草、榕樹、龍頭鐵架、龍鬚(榕樹下垂的根)等),到中秋節當天開始扎草龍,一般下午18點前紮好火龍,20點開始拜祭各個祠堂,一般持續到24點左右。

舞火龍是哪一個節日的活動?舞火龍又是怎麼來的? 第2張

中秋節當晚石馬、清湖、平沙等地將按照慣例舉行舞火龍巡遊,而作爲舞火龍發源地的石馬村與清湖村將更加熱鬧隆重。石馬村與清湖村除了在各自村裏巡遊之外,還將恢復舊時傳統,即兩村火龍一起到當地的平和大押、均和公所匯合,場面將更加熱鬧。

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爲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爲“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