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洪承疇爲什麼要向清朝投降,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

洪承疇爲什麼要向清朝投降,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洪承疇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洪承疇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先來看看乾隆的兩句評價:“後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

這兩句話很是清楚地表明瞭乾隆皇帝對他的“蔑視”,即使他死後得到清廷給他的追封和諡號,但在生前退休之時,不過是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世襲職銜。洪承疇雖服務清廷20年,平息了幾場大型戰役,卻沒有換來滿人對他的真正肯定,這種結局對他而言,怎麼看都很諷刺了。

洪承疇爲什麼要向清朝投降,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

那麼,洪承疇在投降前,難道就沒有想過自己的結局嗎?

不得而知。

詳細看洪承疇20年的所作所爲,他很是致力於推進滿人對漢文化的接受。至於,他在對江南的戰役中,也儘量將傷亡降到了最低。其實,從民族融合與發展的角度去看洪承疇,他的貢獻不應被抹去。只是,在忠義爲大的古代認知中,洪承疇此舉無疑會被後人唾罵。

那洪承疇爲何要投降,是被逼的麼?

《清史稿》中有這樣的記載,說皇太極去看他,還脫下了自己的貂裘衣,問他冷不冷。當時,洪承疇看着皇太極良久,嘆了口氣:“真命世之主也!”之後,他就投降了。

其實,滿人寫自家的主子,多少有些諂媚的語氣。不過,從這段描述中,依舊可以讀出,洪承疇應是真的被“感動了”。那時候,洪承疇被俘時,態度很是堅決,不吃不喝,一副就義前的凜然氣概,還沒少罵皇太極。結果,人家不但不生氣,還親自關心他的冷暖,這怎會讓他沒有想法?

洪承疇爲什麼要向清朝投降,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 第2張

可見,很多事情就怕對比。

皇太極的此舉,自然有“收買人心”之嫌,但不管如何人家這場面文章做得十足,無疑是告訴了其他人:我皇太極非常看好這位明朝的臣子。而反觀明朝的皇帝崇禎,大臣們一旦不順自己心意的,就一個“斬”字,尤其在戰亂需要人的時候,照殺不誤,這怎能不讓人寒心?

然而,民間關於洪承疇投降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就有一個版本提及較少。

說洪承疇後來被放了,歸途中遇見一個家中僕人。當時,僕人告訴他,所有的人都以爲他戰死了,如果知道他還活着,朝廷必會拿他問罪。因爲,全軍覆沒,並失了地方,到頭來連家人都會被問罪。於是,洪承疇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選擇了投降。

雖然,這個故事未必是真,但是,對於滿人而言,這麼重要的將領,如果誓死不降,絕對不會讓他生還。不過,這個故事倒是證實了當時明朝皇帝對於自己大臣的一個態度:只要輸了,將領就會受罰,家人也沒有好下場。

也許,在明朝的崇禎皇帝看來,此舉再正常不過,只有這樣將領纔會全力殺敵,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投敵。

其實,這種做法歷代都在沿用,看漢武帝如何對待李陵。在得知他投降匈奴後,便將他的家人都砍了。後來,漢武帝自己回過了味,但事情已經無法逆轉。因爲,在漢文化中,“氣節”比命重要。

要知道,每個時代,總有一些做了榜樣的人物,如李陵這邊就有一個蘇武,洪承疇這邊也有一個史可法。這一對比,頓時就將李陵、洪承疇二人比沒了。其實,洪承疇心中很是清楚,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盡頭。所以,作爲臣子,都想找到一個明主。

要知道,洪承疇也是讀過聖賢書的人,他怎會不知道“叛主”的代價,以及後人對他的評價。但是,他應該更清楚,如果戰爭持續的沒完沒了,那痛苦的只能是百姓。於是,當洪承疇看到皇太極對他的態度時,再對比崇禎皇帝的做法,他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一個對敵將都能做到尊敬的人,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的,想來這樣的人對老百姓也不會太苛刻。

洪承疇爲什麼要向清朝投降,他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 第3張

但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的是:一個堂堂進士,在別人的幾句好話下,就變節了。其實,回顧當時的歷史,明朝滅亡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且當時並沒有更合適的人來統領大家一起抗擊清朝。雖然,中原出了個李自成,但他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以爲奪了明朝的江山,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從大局上說,洪承疇應是順應了這個歷史走向,他和明朝的很多大臣一樣,只是選擇了爲另一個主人效力而已。此外,從積極的一面來看,洪承疇的做法對滿漢文化的過渡,還是有相當的促進作用。壞的一面看,原來的“忠君”不過是說說而已,一見利好,立馬就投了他人的懷抱。

於是,關於洪承疇投降的故事就多了不一樣的味道:滿人見拿不住他,就使了“美人計”,讓美麗的莊妃親自出面。最終,在莊妃的一番軟語相勸下,再錚錚鐵骨的漢子,也難以抗拒那柔情蜜言,還管什麼皇帝和名節。因此,在民間看來,洪承疇定是被美色迷惑了,才做了糊塗事。

話說,洪承疇入清後,曾回鄉省親,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後,竟然沒有一個親友、故舊上門。就是洪承疇的母親和弟弟都拒絕入住。弟弟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攜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隱居。

若是明朝的那些皇帝們,好好守護自己的家園,哪會生出這麼多事?

其實,看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片面,畢竟當時的大環境只有洪承疇自己知道。但不管怎樣,歷史向前邁進的步伐,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