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代爲何會“重文輕武”?科舉制對宋代士大夫有什麼吸引力?

宋代爲何會“重文輕武”?科舉制對宋代士大夫有什麼吸引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初年從皇帝和士大夫都有共同的心願,就是抑武事、興文教 。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因爲唐末五代十國以來長期戰亂,武力和強權在社會中處於高位,文人士大夫在朝廷和社會中的位置相形見絀,整個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文化知識得不到重視。所以在北宋初年統治者對文人的逐漸重視,由於科舉取士和重文輕武的原因,各個階層的讀書人得以出世做官,帝國的實際主人漸漸變成了他們,在社會中也形成了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潮,並且文人漸漸地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

宋代爲何會“重文輕武”?科舉制對宋代士大夫有什麼吸引力?

北宋是根據科舉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步入仕途的。於是出面了所謂宋真宗在《勸學詩》所描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局面,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

士人們對科舉考試的狂熱追求,讓這些士人知識分子傾畢生精力專注於追求科舉功名,根本無暇顧及其他,這樣底層平民階級就不會對統治階級造成威脅。宋代科舉制對士大夫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取士多,例如,唐代每屆取進士三四十人,宋朝每年四五百人。在公元991年,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

宋代爲何會“重文輕武”?科舉制對宋代士大夫有什麼吸引力? 第2張

除此之外,宋朝對宗室、親信子弟特爲優待,隨意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就授予官階,領取俸祿。北宋所管轄的疆域不及唐朝疆域的二分之一,但政府的官員卻比唐朝的多了一萬多人。其次是一般的知識分子錄取比例較大,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出身於不同家庭背景的讀書人聚集到朝堂爲朝廷效力。美國曆史學家墨菲對宋朝有這樣的論述“在宋朝,作爲中華帝國主要光榮之一的科舉制度達到了它的頂峯。”得到選拔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平民家庭”。

宋代爲何會“重文輕武”?科舉制對宋代士大夫有什麼吸引力? 第3張

根據《寶佑四年登科錄》所記載:寶佑四年錄取進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階級就有417人。可見,在當時社會,平民百姓如果要進入仕途,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擔任高官較多。黃留珠在《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一書中曾經這樣記載:整個北宋共有71名宰相,有64名宰相是進士或制科出身,真正不是通過科舉任宰相的人僅僅只有3人。通過這些可以看出宋太祖通過改革科舉制度,大幅度提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秩序的目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