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遼宋關南爭地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自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君臣的心理上也發生了變化,認爲此後便可太平無憂,進取心大爲減弱。

《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其狀態爲“以邊臣用心者,謂之引惹生事;以搢紳慮患者,謂之迂闊背時。大率忌人談兵,幸時無事,謂敵不敢背約,謂邊不必預防,謂世常安,謂兵永息,怡然自處,都不爲憂。”

宋朝的統治階層尚且如此,邊疆人員就更不用多說了,“卒驕將惰,糧匱器朽,主兵者非綺紈少年,即罷職老校,隱蔽欺誕,趣過目前,持張皇引慝之說,訓練有名無實。”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了,“澶淵之盟”雖給宋朝帶來了珍貴的和平,但也助長了其不思進取、苟安現世和以“歲幣”換取和平的心態。

熟悉宋朝歷史或者看過《清平樂》這部電視劇的應該知道,在宋仁宗時期,宋朝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慶曆增幣。引發這一事件的原因,與“關南”地區的戰略和歸屬有着密切關係,這次宋遼的“關南之爭”導致宋朝要增加給遼國的“歲幣”,那麼這次事件宋朝真的就一敗塗地嗎?

不然宋遼“關南爭地”事件的由來

遼穆宗應歷九年(959 年),周世宗在取得對南唐的軍事勝利後,爲統一中國發動了對遼的軍事進攻,意圖奪取遼朝控制的幽州。四月,周世宗到達滄州後,率領大軍直逼契丹境內,之後周世宗到達乾寧軍,時契丹寧州刺史舉城來降。周世宗在乾寧軍大練水軍,任命韓通爲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爲水路都部署,統率大軍水陸並進,兵鋒所指,遼守將相繼投降。隨後周世宗便乘船北上,到達獨流口後轉滹沱河西行,達到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延暉投降。益津關守將投降兩日後,契丹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也被趙匡胤招降。五月初,遼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相繼投降。至此,失去的關南之地盡歸後周所有,遂改瓦橋關爲雄州,益津關爲霸州。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關南之地是燕雲地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地理範圍包括瓦橋關(今河北省雄縣)、益津關(今河北省霸州市)、淤口關(今河北省霸州信安)及其以南的瀛(今河北省河間)、莫(今河北省任丘)二州。在地圖上的經緯度爲東經 116°至 117°,北緯 36°至 37°之間,屬於華北地區中部。這一地區屬於華北平原的中部,爲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較大,地勢起伏較低,巨馬河等河流流經其中,水陸交通便利。

其實不難看出,關南之地有着較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條件,對於遼宋雙方而言均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白溝”曾在遼宋關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遼宋邊境上的重要分界點,白溝上游故道與南巨馬河、易水河基本保持一致,下游故道東流霸縣直到滹沱河、御河,匯入海河流域,從而形成了遼宋邊界上的雄州--霸州—信安一線的地理態勢。

關南地以北,地勢起伏較大,多山地和丘陵。自古以來,山中關隘多爲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要衝。唐朝以前,多以山隘長城作爲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五代時期,隨着大片土地的丟失及燕雲十六州歸遼,使得這道屏障的保護力降低。對於遼方而言,若擁有該區域,其強大的騎兵便可長驅直入,直逼黃淮,對北宋的防禦體系是極爲不利的。反之,宋方如果能把關南地據爲己有,抑或是擁有白溝這樣的具有軍事意義的分界點,就可以在雙方對峙或交戰的過程中,在山腳平原上形成緩衝地帶, 加之雄州--霸州—信安這樣的組合,以及人工挖掘的“水長城”,在對遼的騎兵作戰中就會佔據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

由此可見,關南地必然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對遼國來講,擁有關南地,就可以在利用其地形優勢的基礎上將此地的良田水窪盡歸己有,同時亦可將遼宋之間的分界線向南推移,能減緩該地“水長城”對軍隊南下作戰的阻隔,亦可處理好影響騎兵作戰的速度問題。

對大宋來說,如繼續擁有關南地,在其邊界上便可以形成除燕山外的第二層保護網,這樣,一則可以阻擋遼軍南下,二來可以做軍事守備之地。如果失去該地,第二層保護屏障將不復存在,遼軍可順勢而下,馳騁平原。對於具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的區域,遼國必然伺機佔領,以期進一步南下或是統一中國。

關南之地歸屬問題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第2張

周世宗去世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後周大權,建立趙宋政權,關南地歸入宋。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1004 年),契丹大規模向北宋進攻,高正說契丹這次大規模的進攻就是想索要周世宗時奪取的關南地。

“今茲引衆而來,本謀關南之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之人負愧多矣。”

從當時遼方主動出兵北宋來看,遼國在 1004 年大規模進攻的目的就是爲了索取關南地。當時,除了這個,遼國南下攻宋很大程度上還是想要打破宋人的燕雲情結,阻止其對燕雲地區的大規模進攻,打擊北宋對遼境內反遼行動的支持。同時遼朝南下作戰,可以彰顯其國力,震懾敵國,亦可獲取大量財物,充實國庫。

因此,面對遼國欲收回關南地的要求,宋真宗說“爲民屈己,誠所不辭,但關南地極無名,朕守祖宗基業,不敢失墜,必若固求,當絕一戰,所念河北重擾。儻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於體無傷。”

宋真宗想要以金錢的形式解決“關南地糾”,但絕不願意把關南地拱手讓人,遼國雖然想要拿回關南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也暫時不得不放下了對領土的要求,最終雙方和議,但是一個重要的和議條件就是北宋每年給遼三十萬歲幣,澶淵誓書明確規定:“維景德元年,……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史稱“澶淵之盟”。

關南之地是保住了,但是在宋遼關係的歷史上卻開啓了以繳納“歲幣”保地的先例,可以認爲,關南地問題在“澶淵之盟”訂立後並沒有徹底解決,而是轉變了一種存在形式,爲遼國再次以關南地發難北宋埋下了伏筆。

內外交困之下,宋仁宗對領土的態度

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大宋內部財用匱乏,盜賊四起,外部方面,自李元昊稱帝,大宋與西夏爆發長達數年的戰爭,且屢戰屢敗,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遼國想趁火打劫,在遼興宗看來,關南地是遼國方面的舊地,宋朝應該歸還,並且還派出大軍前往邊境,試圖聯合西夏夾擊大宋。

宋仁宗面對遼朝有意南下奪取關南,慎重考慮之下,爲了避免二面開戰,只好選擇遣使與遼方交涉,避免戰事發生的解決途徑。

“王拱辰言於上曰:富弼亦何功之有?但能添金帛之數,厚夷狄而弊中國耳!仁宗曰:不然,朕所愛者土宇生民爾,財物非所惜也。拱辰曰:財物豈不出於生民耶?仁宗曰:國家經費,取之非一日之積,歲出以賜夷狄,亦未至困民。若兵興調發,歲出不貲,若非今之緩取也。拱辰曰:犬戎無厭,好窺中國之隙,且陛下只有一女,萬一欲請和親,則如之何?仁宗憫然動色曰:苟利社稷,朕亦豈愛一女耶”

這則史料記載雖出現在解決“關南糾紛” 之後,但仍可從宋仁宗的話語中看出其對“關南爭地”事件的態度。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第3張

宋仁宗他不主戰,但也不允許割地,可以增幣或嫁女以換和平。爲什麼宋仁宗會有這樣的選擇?

第一、從條件上看

宋朝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即便有統一“燕雲”之志,但是也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到了宋太宗時期,兩次北伐,以期收復“燕雲”,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後也就不提收復“燕雲”之事。宋真宗更是走向投降妥協之路,面對遼聖宗與蕭後的大舉南下,宋真宗說“朕當屈節爲天下蒼生,然須執綱紀,存大體,即久遠之利也”,也就是說,如果遼國無意議和,那麼就需要等待時機與其議和即可,可見真宗對收復燕雲更是未作打算。到了仁宗朝,更是完全承襲了真宗的妥協政策,安於現狀。

第二、從國內局面上看

當時,大宋的正規軍隊疏於訓練,士兵多爲老弱病殘,軍隊戰鬥力下降。

“又國家承平日久,失於訓練,今每指揮藝精者不過百餘人,其餘者皆疲弱不可用。且官軍所恃者,步人、弩手而。”地方上民兵也是不復訓練,死傷過半。“河北、河強壯,自鹹平以來有之,承平歲久,州縣不復閱習,多亡其數。於是詔二路選補增廣其數,並及諸路焉。”

加上到了宋仁宗時期,冗官現象愈加明顯,“舊制,諸路部署、鈐轄、都監不過三兩員,餘官雖高,止爲一州部署、鈐轄,不預本路事。今每路多至十四五員,少亦不減十員,皆兼路分事,權均勢敵,不相統制,凡有議論,互執不同。”

第三、從外交上看

大宋自建國以來,就確定了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文治勝於漢唐,武力不佳,屢受契丹和西夏的威脅。

寶元元年(1038年),西北強敵李元昊舉兵反宋,宋廷在採取哪種守戰策略方面出現了嚴重分歧,當時經略西北的范仲淹和韓琦分別主張進攻與防守,由於雙方矛盾,導致了宋軍好水川(1041 年)等戰役的失利。宋無力再戰,只能圍困西夏,亦沒有能力擊退西夏。

慶曆元年(1041 年),張方平上疏建議“自古以來論邊事者莫不以和戎爲利,徵戎爲害”,仁宗“喜曰:是吾心也。令方平以疏付中書,呂夷簡讀之,拱手曰:公言及此,社稷之福也。”

北有遼國虎視眈眈,一邊屯兵邊境,大有奪回關南之勢,一邊遣使索求關南故地。若西夏和契丹相互結合,進攻大宋,則恐爲宋之大患。

宋仁宗看得還是比較長遠的,戰事不能輕易開打,抵禦西夏已是非常吃力,如何再與契丹抗衡?所以,宋仁宗欲用經濟方式解決外交衝突,欲以歲幣換和平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絕不能歸還領土,這也是宋仁宗的堅持。

什麼是關南爭地?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第4張

以“歲幣”保領土不失,是對還是錯?

公元1042 年,蕭英、劉六符等入境,富弼擔任接伴使,打探到了遼興宗和遼使的意圖,回去後一一稟報宋仁宗。

宋仁宗堅持不許割地,但唯獨和親和增幣可以商量,和親一說,當時仁宗朝的士大夫們是頗有異議的。他們對於和親的態度,當時的士大夫極力反對和親,但在宋仁宗堅持不割地的前提下,如果聯姻能不需要就不聯姻,這一主張能否實現,也要取決於遼興宗君臣的態度,若遼國堅持,那麼聯姻恐怕也勢在必行,但最終以增幣方式解決,是富弼在實際談判中努力達成的結果。

爲何富弼這樣的士大夫會極力引導遼方選擇增幣解決爭議,而非和親的方式呢?

在雙方交涉過程中,遼興宗君臣未有十足的把握挑起宋遼間新的戰爭,他們更希望獲取實在利益,增幣是宋自願提出的條件,對大宋而言,和親的屈辱程度遠超增幣。就國家實際利益而言,其實兩國皇室通婚所費較少,那麼宋士大夫階層寧願增幣也不願和親,主要還是意識形態上的考慮超過了對實際利益的衡量。

《宋史》載: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長公主出降,賚送不過十萬緡,豈若歲幣無窮之獲哉?”

其實對大宋而言,欲達到與遼國和平相處的政治目的,是必須要依靠經濟手段的,宋朝士大夫在這一點上的認知可以說是非常明確的。

他故意壓低公主陪嫁,其目的還是想讓遼方選擇歲幣,從而避免政治聯姻,確實聯姻易生嫌隙,從“關南爭地”遼方的強勢來看,採用聯姻方式幾乎對遼不能起到任何約束,若遼故技重施,那麼大宋又該怎麼辦呢?

所以,於宋而言,其中確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但只專注於用經濟手段解決外交問題,反倒不會出現太多的問題,用金錢化解危機反倒更穩妥,這也是“關南爭地”事件中大宋主政者的鮮明態度,即用歲幣換取和平。

大宋雖然增加了給遼國的歲幣,但是和談的結果卻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遼和西夏的雙面夾擊,有利於邊境環境和國內環境的穩定,關南戰略要地的歸屬權也仍然掌握在北大宋手中,戰略要地並未失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