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邊軍是瓦剌、韃靼的10倍,爲何還很被動?

明朝邊軍是瓦剌、韃靼的10倍,爲何還很被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取代了蒙古貴族建立起的元朝,並且朱元璋一路北征,奪回了已丟失400多年的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

可是,元朝滅亡後,蒙古貴族的勢力並未像匈奴、鮮卑等其他少數民族或漢化,或西化,從歷史上消失,而是退回漠北,繼續生活在廣闊的大漠草原,並建立了多個民族政權。其中,勢力比較強大有瓦剌(wǎ là)、韃靼(dá dá)部。

這時的蒙古遊牧民族已經逐步過渡到了半農半牧的封建社會,同時,他們受漢民族的文化影響,生活習慣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他們不滿足於單純的肉食和簡單的農耕生活,仍然嚮往着大元帝國時期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

但由於受大漠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他們所需要的許多生活用品及生產工具根本無法滿足。無奈之下,北上的蒙古貴族只好尋求明朝的幫助。

可是,明王朝卻一直把他們視爲元朝的殘餘勢力,只想剿滅,不想共存。他們也想與明王朝進行正常的邊貿往來,互通有無,但又屢屢遭到明朝的拒絕。

明朝邊軍是瓦剌、韃靼的10倍,爲何還很被動?

這樣,必然會在邊境地帶爆發軍事衝突,瓦剌、韃靼部相繼南下搶掠明朝邊境人民的財物,而明朝不得已又修建長城,並在邊境沿線部署重兵來防守。

而讓人無奈的是,明朝佈置再多的明軍防守,卻總是被瓦剌、韃靼騷擾衝殺。作爲直接面對遊牧民族的北方重鎮大同府,大同總兵可謂是一個最危險的職業,尤其是在韃靼部的俺答汗時期,俺答兵強馬壯,進攻大同時,大同總兵常常戰死:

明朝邊軍是瓦剌、韃靼的10倍,爲何還很被動? 第2張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進犯大同,將精兵埋伏後,以一百多騎老弱士兵作誘餌,引誘大同總兵張達出城,至敵人埋伏處,總兵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全軍潰敗。

1552年春,俺答又進犯大同,總兵仇鸞出擊兵敗後,仇鸞被撤職,不久病發而死。

1553年8月,俺答又率一萬騎兵進犯大同,巡撫趙時春出戰,追到大蟲嶺時,伏兵四起,全軍盡沒,總兵李淶戰死。

1554年夏,大同總兵嶽懋出兵迎敵,寡不敵衆,力屈而死。

1558年,俺答又率兩萬騎兵入侵大同邊塞,殺死守備唐天祿、把總汪淵。

呼和浩特大昭寺廣場上的阿勒坦汗雕像

據統計,僅明朝嘉靖年間,俺答入侵大同就達45次之多,真可謂是“邊無虛日”。

俺答汗是蒙古韃靼部右翼土默特部的首領,又稱阿勒坦汗,其足智多謀,善於用兵,所向披靡,被當時的蒙古人稱爲“聖獅”。

俺答兵力其實並不多,他共有兵力4萬多騎,其中精騎只一萬餘。可是自從嘉靖初年起,俺答就依靠這點兵力時常南侵明朝邊境。而當時明朝在大同邊境擁有13萬多兵力,戰馬也有5萬餘騎,面對俺答的1萬多騎,明軍比其多出10倍多,可爲什麼老是被動挨打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明軍雖然兵力衆多,可是像撒胡椒麪似的駐防在各個孤立的城堡內,一有警報,只能孤立待援,而俺答則是以遊牧式的搶掠來維持自己生存,他的部隊完全由精悍的騎兵組成,非常機動靈活,能襲擊侵擾就打,不行就撤,所以明軍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明朝從建國兩百多年來,邊境始終反覆上演着攻與防的戰爭。直到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與明朝談和,明朝第12位皇帝明穆宗封俺答爲順義王,並批准在長城沿線多處開闢市場同蒙古族進行貿易。隆慶議和之後,長城沿線的和平局面一直維持到明末,時間長達70多年沒再發生過大的戰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