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倒掉還是專人處理?

歷史上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倒掉還是專人處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皇帝吃一頓飯,多則上百道菜,沒吃完都是如何處理的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對於一些夜貓子和晚睡黨,早餐有時會與中餐合併。不過,我國古代平民百姓流行“一日一餐”或“一日兩餐”,皇帝們則是享用“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制。

又加上不少古裝劇渲染,同學們似乎都認爲,皇帝每餐菜品種類繁多,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裏遊的,各種山珍野味,飛禽走獸,皆會成爲御桌上的吃食。

以慈禧太后爲例,她每餐必須要達到108道菜餚的標準。即使皇帝們猶如日本相撲選手那般膀大腰圓,飯量驚人,可一個人無論如何,怎麼也吃不了這麼多的菜餚。

這些剩下的飯菜,是被白白的倒掉,還是有專人處理?亦或者是流向別處呢?

由於皇帝的飲食習慣不同,“一日四餐”便成爲專屬帝王宴。上古周朝時期,周王於一日四餐之外還增加“夜餐”,漢唐時期,帝王依舊執行“一日四餐”制。

班固所著《白虎通·禮樂》:“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膳之法也。”

皇帝一天要吃四餐的習慣也能理解,作爲日理萬機的統治者,皇帝們不僅要處理好國家大事,平日裏還有看不完的奏章,還要調停好後宮妃子們的關係。多吃點,及時增補營養也能讓皇帝積攢更多的精力,處理各種大事小情。

然而,歷朝歷代的帝王喜歡的御膳種類卻有不同。拿周王來說,偏愛小米、黃米、大米等主食,輔以韭菹、醓醢、昌本、麋臡等菜餚。

歷史上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倒掉還是專人處理?

從《周禮》便能看出,周朝與春秋和戰國時期崇尚“食不厭精”。受制於條件所迫,最精美的飯菜也不過“八珍”。(以烤肉、肉脯、生魚片爲主)

隋唐時期,皇帝們御膳種類還有奢侈程度,比之前輩們精美不少。

唐中宗李顯燒尾宴,便有如下精美菜餚:“水晶龍鳳糕”、“漢宮棋”、“天花 ”、“素蒸音聲部”、“生進鴨花湯餅”,“白龍 ”(治鱖肉)、“乳釀魚”、“蔥醋雞”(入籠)、“吳興連帶 ”、“八仙盤”(部分品種)。”

宋朝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好的一個朝代,清河郡王府御宴,即南宋名將張俊宴請宋高宗時擺出196道菜,包括“聞菜”,“看菜”。

經過唐宋時期發展,御膳的種類以及精美程度又有所提升。

明清時期,皇帝們大多喜歡一些平民吃食。乾隆四十八年,北大營總管肖雲鵬安排的膳食就十分接地氣。

有晾排骨、晾肉、拆鴨子、雞翅幹攬肉丸子、五香雞豬肚、羅漢麪筋、豬肉餡祺餅、青油卷、燕窩芙蓉鴨子、麻酥雞、糟肉、糟幹筍鍋燒鴨子、糖醋鍋渣等美味佳餚。

可見,由於整體經濟的發展迅猛,明清御膳上除了一些極盡奢華的菜餚之外,其餘菜品也並無甚稀奇之處。

但有一點,各朝各代的御膳其數目都非常繁多,少則三四十道,多則上百。如果沒有吃完,那下人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吃不完的菜餚呢?

還是先從周朝和大家舉例,周王除了早飯稍顯精美之外,日中食,時夕食則是“燕食”。

歷史上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倒掉還是專人處理? 第2張

簡單來說說,周王除了早飯是大廚們精心烹調,採用鮮美食材製作之外,午飯、晚飯都是早上吃剩的飯菜,重新熱熱又擺上桌面。此後的春秋戰國以及兩漢時期,統治者皆遵循上古周禮。

可想而知,一日四餐有三餐皆爲剩飯剩菜,那麼周至漢朝時期的御膳,大多被皇帝們自產自銷,即使偶有剩餘,也會當作廢品處理掉。

畢竟古代沒有冰箱,食品保藏條件非常簡陋。“今日飯,今日畢”,自是不可能留到第二天。

宋代時期,御膳菜品種類增至上百品,即使皇帝一餐並未將其吃完,餘下菜品多數賜給王公大臣與後宮嬪妃。

明清時節,皇帝膳食則更加考究,菜品數量與宋朝也並無二異。據清代文人所作筆記得知,皇帝、太后吃飯排場很大,每餐都有上百道菜品。

可絕大多數菜餚只是走走過場,擺擺樣子,皇帝真正愛吃的,無非也就是離自己最近的幾道菜品。用完餐,桌上還剩下十之八九的剩菜剩飯。

這些菜餚一部分也是像宋朝那樣,賞賜給太監、宮女或其他大臣。一些賣相不佳且反覆加熱多次的菜餚,被宮女和太監們賣到宮外。

品相好的菜餚自然是價高者得,飯莊將其收購,還能在門口掛出“今日供應御膳”的噱頭。而一些早已腐爛變質的菜品,只能賣給走大街串小巷的商販。

歷史上皇帝吃剩下的飯菜是怎麼處理的?倒掉還是專人處理? 第3張

小販將菜品收攏回去後倒入大鍋裏,放入其他味精醬汁,煮成滿滿當當一大鍋湯羹糊糊。普通百姓只需交上3文錢,便可以從鍋中撈兩勺食物。至於能不能撈到肉食,那要看每個人的運氣了。

總的來說,歷朝歷代針對吃剩的御膳,處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歷代帝王對口腹之慾都很重視。他們憑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勢,役使各地的名廚,聚斂天下四方美食,形成了豪奢精緻的御膳風味特色。

而御膳,也經歷了一個由簡約到奢侈的過程。尤其是清朝時期,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越是清朝後期,皇上用膳就越鋪張浪費。比如什麼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也是最巨大的。

除此之外,爲了應付皇帝的不時之需,御廚們往往半天或者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有描述:“御膳房爲了在皇帝下令時,迅速地將菜餚擺到桌上,經常提前半天基本就將菜煮好,煨在炤上保溫,菜的口感也不是特別好。”

御膳也是封建時期遺留的產物,但它也見證了中國烹飪藝術的不斷豐富與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