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唐朝的貞觀盛世時期,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是怎樣的?

唐朝的貞觀盛世時期,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爲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的貞觀盛世時期,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是怎樣的?

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範。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裏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中亞和東亞各國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隋唐時期,中日兩國交往密切,隋朝時已有日本遣隋使到來。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使團規模龐大。少則二百人,多則五六百人,使團成員的素質較高。以便更好地吸取唐朝文化。使團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回禮。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爲模式,進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

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爲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唐朝的貞觀盛世時期,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是怎樣的? 第2張

唐帝國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

日本主動與唐朝外交爲了服務於日本當時對唐 朝外交的雙重政策,遣唐使最先必須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體制,擔負起改革日本國內政治體制的使命,以幫助其改革本國內落後的政治體制, 並建立先進的唐朝式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其次與唐朝相對立,爲建立倭本制和保護在朝鮮半島的既得利益,大力推進地域冊封體制 。可見爲推進日本國內的大化改新等諸項改革, 遣唐使既要吸收借鑑唐朝中央集權體制的先進經驗,又要爲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探察與調和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利益

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