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諸葛亮和劉備,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三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劉備和諸葛亮這一對君臣的相交相知成爲後世千古佳話。回想起公元208年前後,那時候的劉備寄居於荊州劉表處一無所成,諸葛亮也還在南陽臥龍崗一邊躬耕,一邊讀書。

對諸葛亮而言,劉備爲何是他的最優選擇?對劉備而言,諸葛亮是否就是自己苦苦尋找能輔佐自己的賢才呢?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一來分析下

先說一下在北方屢戰屢敗逃亡荊州的劉備所面臨的窘境

劉備自公元184年舉兵鎮壓黃巾起義起,到公元208年請諸葛亮出山之前,20多年年間多次遭受沉重打擊,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單是妻妾兒女被他人俘虜和逃跑失散,即有三次之多。

據《九州春秋》記載,劉備依附荊州劉表後,在荊州居住六七年。有一天劉備發現自己大腿生出贅肉,由此感概而落淚。劉表見了,詢問何因,劉備回答:“我過去常常騎馬,大腿沒有贅肉。現在不再騎馬了,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時光飛逝,人即將步入垂老,卻沒能建功立業,因此感到悲傷。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自從那一日髀肉之嘆後,劉備即閉門靜思日後自振之計。他把自己和曹操相比,曹操之所以能在北方大放異彩,不僅有將有兵,更有一個強大的謀士團隊,而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始終缺乏一個能夠提供思想指導和謀略設計的謀士智囊團,所以曹操能勝多敗少,而自己屢戰屢敗。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2張

不錯,他自己手下也有糜竺、孫乾等幕僚,但是這些人只能作具體的文職工作,在政治格局、見識、謀略方面甚至還不如自己高明。由於沒有像張良、蕭何之類的得力謀臣,大到政治規劃,小到臨陣戰術,大都只有用缺牙老人咬蝨子之法——靠碰運氣。這種辦法,小打小鬧還可以應付,要想建大功,立偉業,那就如同盲人騎瞎馬一樣,只有失敗的結果等着自己。

以上正是顛沛流離多年一事無成的劉備正面臨的窘境,47歲了還在寄人籬下,如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和事業毫無頭緒。

因此,若想自振自強,首要的急務就是要建立自己的謀士智囊團,特別是要尋找一位如商湯之伊尹、文王之姜尚那樣稱職的輔佐。後面劉備就開始在荊州遍求賢才,直到先後遇到徐庶和司馬徽後,才知道要尋求的賢才就是臥龍諸葛亮。

二、對諸葛亮而言,劉備爲何是他的最優選擇?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經世濟國之才,他選擇明主的條件有哪些呢?

1.是此人要胸懷大志,而且度量弘廣,能夠使諸葛亮盡其才用。

2.要與他的理想目標一致,以匡扶漢室爲己任的英雄豪傑。

3.二是此人身邊沒有可以與諸葛亮比肩抗衡的謀臣智士,這樣才能保證諸葛亮充分施展才華,一枝獨秀,壓倒羣芳。

當時可供諸葛亮選擇的比較多,一統北方的曹操、虎踞江東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等等,諸葛亮一個都沒選擇,諸葛亮想要的是要一個與理想與自己一致的英主。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3張

曹操是挾天子的權臣,而且性格多疑,手下謀士衆多,曹操並不缺諸葛亮這樣的人才。

孫權是割據江東的野心家,江東世族盤根錯節,諸葛亮沒有這樣的世家背景,況且諸葛亮兄長諸葛瑾已經效力於孫權,諸葛亮跑去江東也不是最優選擇。

劉表是個素無大志的座談客,當時逃亡到荊州避禍的才俊很多,劉表不能招攬,在袁紹與曹操決戰官渡之際,劉表多次錯過機會保持中立,也是個毫無目光的短淺之輩。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4張

劉備雖然屢戰屢敗,卻能屢敗屢起,並不灰心喪氣。到了將近五十歲時,仍然不甘沉淪,奮起拼搏。這樣一種韌勁,在漢末羣雄中確實罕見。

但是眼下的劉備,還表現出另一項非常寶貴的個人品質,就是能夠認真反省自己,總結失敗受挫的原因和教訓,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能自拔。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5張

細數之下,當時也就劉備符合諸葛亮的選擇。也只有劉備是想伸大義於天下,扶漢的英雄,所以劉備纔是諸葛亮心中的明主。

令人敬佩的三顧茅廬——諸葛亮感恩涕零之下選擇劉備

對於“三顧茅廬”的過程,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簡略,只說“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在其《出師表》中,也只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一句帶過。究竟前兩次諸葛亮是真的外出未歸,還是託辭不見?這真情雖不得而知,但是,劉備的誠心誠意,卻由此而表露在諸葛亮面前了。

諸葛亮著名的《出師表》中,深情地回顧往事:“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當時的“感激”一詞,準確含義是感動和激勵,與後世含義有所不同。而後世傳誦這一千古名篇,大多着眼於劉備前往隆中草廬的次數,一而再,再而三。其實孔明之所以“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也就是由此深受感動和激勵,於是許諾追隨先帝開創大業。其真正的原因,不僅在於劉備的多次拜訪,更在於二人之間年齡、地位和資歷的懸殊差距。

就年齡來說:當年劉備虛歲四十七,諸葛亮虛歲二十七,相差整整二十歲,諸葛亮屬於名副其實的晚輩。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6張

就地位而言:劉備當時的官職是左將軍,宜城亭侯,左將軍爲東漢高級軍職的第五等。《續漢百官志》雲:“將軍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第一等的大將軍至第四等的衛將軍,相當於文官最高級的三公。第五等的前、後、左、右四將軍,則與文臣的九卿相當。反觀諸葛亮,僅是一介草民,而且還是一個襄陽西郊隆中耕田自給的農村青年。

就資歷而論:劉備已經進入官場二十餘年,而諸葛亮卻從未有過從政的經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毫無經驗的新人。

如果二人在年齡、地位和資歷三者上大體相當,三顧草廬也不會使諸葛亮產生太大的“感激”。因爲登門三次並不難,只有拜訪者年齡、地位和資歷都明顯高於受訪者時,誠心誠意登門三次,才顯得難能可貴,因而其效果就非同尋常了。從上面所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行文來看,諸葛亮最先提到的就是“卑鄙”,即自己在地位身份上的卑下鄙賤,而劉備卻多次“枉屈”,即枉駕屈尊;在這之後,才提到三次來訪草廬。可見他自己心中最爲“感激”的,首先在劉備沒有年齡、地位和身份上的計較和矜持,其次纔是來訪次數得多。

諸葛亮和劉備相比 兩人爲什麼會選擇對方 第7張

最後:諸葛亮選擇劉備正是看中了劉備是個輔佐的明主,劉備這個平臺也正是自己需要的,同樣劉備這個集團也正需要諸葛亮這個有經世濟國之才的智囊。諸葛亮不選劉備最終會終老在南陽臥龍崗,劉備沒有諸葛亮也沒有後面王霸事業,劉備選擇了諸葛亮,諸葛亮亦選擇了劉備,正應了亂世之中的那句名言“君擇臣,臣也擇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