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和劉備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諸葛亮爲什麼選擇了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孫權?

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不是一個小孩,他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當然這樣說有些扯遠了,但是歸根到底就是:這樣的選擇完全處於自己的本心,爲了自己考慮,無他而已。

至於他爲何選了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孫權,我們外人只能從他言行來判斷他抉擇的理由。

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第一,地理環境的限制,導致諸葛亮沒有那麼一個客觀條件去投曹操。

公元201年,劉備來到荊州,受到劉表的盛情款待,並且讓劉備屯兵新野作爲荊州北方的屏障以抵禦曹操。

但是劉備這人有一個很好的優點,那就是無論到哪裏都能夠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因此當劉備來到新野之後,很快,當地的才智之士紛紛來投靠。

到公元207年,劉備移屯樊城,於是遇到了已經27歲的諸葛亮。此時的諸葛亮身處隆中,但是這個隆中到底是在鄧縣還是襄陽附近,目前爭論也非常激烈,但是無論如何怎麼算就是在襄陽周圍,和樊城非常近。

然而無論隆中是在鄧縣還是襄陽附近,這個地盤都是劉表所控制的,並非曹操控制的範圍。

在公元208年前,曹操雖然屢次在南陽和劉表以及張繡或者劉備發生過幾次戰役,並且獲勝了,但是迫於北方戰事,一直都沒有精力或者足夠的實力來控制南陽郡或者南陽郡某些地方,此時的曹操只是維持着劉表不侵擾許都,就不會找劉表的麻煩,因此曹操並沒有實質佔領南陽郡的某些地方。

從襄陽或者鄧縣距離許都有近三百公里,距離非常遙遠,拖家帶口去投奔曹操需要通過重重關卡,這個對於諸葛亮這樣的家族來說完全是不可實現的事情。

因此,由於地理上的限制,諸葛亮暫時沒有那麼一個客觀條件去主動投奔曹操。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第2張

第二,諸葛亮的志向非常明確。

1.諸葛亮的志向遠大。

沒有出山的諸葛亮的愛好很廣泛,很喜歡一首詩,並且經常吟唱,也就是常常提到的《梁父吟》,這首詩很淺顯,講的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故事,兩個桃子害死三位壯士的事情。

諸葛亮在爲那個荒唐的世道而不平,那麼如何結束這樣荒唐的事情呢?他提到需要國相齊晏子,只有晏子這樣的人,齊國纔不會發生兩個桃子就弄死三壯士的事情來,諸葛亮時常吟唱,就是反應出他希望做個亂世中的晏子。

除了吟唱《梁父吟》,諸葛亮甚至自比管仲和樂毅。管仲是齊國的國相,輔佐當時並不是非常強大的齊國成爲當時的首位霸主,而樂毅則輔佐弱小的燕國差點消滅了當時強大的齊國。

通過吟唱《梁父吟》來表達自己想做晏子這樣的人,通過自比管仲和樂毅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可見而知,諸葛亮的心胸志廣,可不是一般的酸腐儒生可比。

要做就做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國相,輔佐君王成就大業,從而成就自己的志向,這就是諸葛亮的心志。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第3張

2.無論是曹操或者孫權都不可能給於諸葛亮更高的待遇。

截至到公元207年,曹操幾乎已經一統了北方,而曹操集團也幾乎穩定下來,麾下的大將以及功臣們早已各就各位,各安其職,除非特別的功勳,幾乎是按部就班的做各自的事情。

假如諸葛亮突然來投奔曹操,那麼他會有什麼好的職位讓他做呢?會讓他去做荀彧的位置?這個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畢竟此時政權已經穩定下來了,不太可能讓一個新人去做那麼高的位置,頂多會給一個較低的位置慢慢的歷練。

比如司馬懿就是如此,先做文學掾,然後慢慢升,以這個速度,估計諸葛亮還沒有升上去就死了,最終默默無聞。

又比如諸葛亮曾經的四位好友: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石廣元。其中除了崔州平沒有出仕外,其他三位如孟公威名叫孟建,在投奔曹操之後官至涼州刺史、徵東將軍等職;而徐元直名字叫徐庶,在投奔曹操之後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石廣元名叫石韜,則官至郡守、典農校尉。

能夠成爲諸葛亮的好友的人,才能必然不會低,即使才能不如諸葛亮,但是也是當時的頂級人才,可是到了曹操那邊之後呢?頂多也就是刺史郡守之類的官職,完全沒有充分的發揮他們的才幹。

那麼要是到孫權那邊去了之後呢?會不會獲得更好的待遇?這個也很難,一方面是當時的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東吳受到了重用,作爲他的弟弟諸葛亮也很難超越其哥哥,這個是孫權的用人策略決定的,不讓一方獨大,維持權力平衡的重要方式,因此孫權難以滿足諸葛亮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龐統曾經投奔過孫權,結果沒有受到周瑜和孫權的重用,最後只得回到劉備這裏才得以重用,可見即使諸葛亮投奔孫權也很難實現他的理想。

因此,無論是投孫權還是曹操,諸葛亮很難得到他想得到的位置。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第4張

3.諸葛亮認爲南方的機會不少於北方。

當諸葛亮的好友孟建離開荊州去北方投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就表現出他的看法:“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這個就是諸葛亮對於去北方的一種堅決的看法。

孟建是豫州汝南人,由於躲避戰亂纔到荊州,並且和諸葛亮相識,現在北方平靜了,於是想回到故鄉去。

諸葛亮才感慨的說道:““中國有的是有作爲的士大夫,爲什麼一定要回到故鄉去呢?”此時的諸葛亮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北方已經人才濟濟了,你們去了也做不出什麼成績。如果留在這個地方,說不定能夠做一番事業呢?

後來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們三人去了北方之後,從來就沒有進入權力核心,而諸葛亮則流傳千古,成爲一代名相。

因此,諸葛亮認爲北方確實很強大,但是機會更少,相反留在南方找一個地方,發展機會更大。

因此他沒有隨大流去選擇曹操,而是最後選擇了劉備這個有潛力的諸侯。

可見,選擇有時候比盲目的努力更加重要。

曹操和孫權相比 諸葛亮最後爲何會選擇劉備而不是他們 第5張

第三,結論。

由此可見,諸葛亮沒有跑去投孫權或者曹操,而是選擇了劉備,地理限制只是一個表面合理的理由,深層的根本原因是無論投孫權還是曹操,諸葛亮認爲自己的才能都無法獲得更好的發揮,也無法達到曾經夢想那樣,實現晏子,管仲或者樂毅那樣的機會。

弱小的劉備纔是自己最佳的選擇,除了自己能夠在劉備這裏最大限度施展才幹外,劉備用人方式以及對待人才的態度也是諸葛亮最後選擇的一個重要原因,不然諸葛亮也不至於在劉備到南陽郡六年後才決定投靠。

如果諸葛亮此生沒有遇到他想要的明主,恐怕這一生,他也不會出仕了,就像崔州平乃至龐德公那樣,終老山林也未可知了。

可見,諸葛亮的選擇是有意識的,而且目的非常明確,寧缺毋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