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平復帖》至今1700年而不腐,古代又是如何做到的?

《平復帖》至今1700年而不腐,古代又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年代久遠的古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腐蝕,或者變色。但古代的字畫似乎都能比較好的保存下來,甚至是有些千年以前的畫作幾乎也沒被腐蝕掉,那古人是通過什麼辦法達到防腐的呢?其實這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還有前瞻性。因爲只要是名人的字畫,在古代肯定也價值連城,甚至可能會被當做傳家寶,所以如何難讓筆墨一直不掉色就成一大難題。當然辦法永遠比困難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平復帖》至今1700年而不腐,古代又是如何做到的?

衆所周知,迄今傳世最早的書法作品,是故宮博物院所藏西晉文學家陸機的章草《平復帖》,作爲中國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享有“法帖之祖”的美譽。

《平復帖》創作時間至少在1700年前,但至今不腐,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讓我們把《平復帖》放大了看。古代的詩畫爲什麼能保存千年?靠什麼防腐?看到那橫橫豎豎的痕跡沒?

這是紙張表面的纖維束,非常密集,仔細看甚至還能看到一些未及搗碎的成股的麻繩頭,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簾紋不顯,似不曾有效地研光,紙吃墨力差”。

如果放到陸機生活的那個年代,這些特徵,就叫做“製作原始”,與出土漢紙相彷彿。

這些證據,說明《平復帖》所用的紙張材料爲:麻紙。

先前曾有人將其鑑定爲“蠶繭紙”,但經專家多次檢驗,確認該帖爲早期的麻紙。

那《平復帖》千年不腐,和所用紙張材質有直接的關係嗎?

即使是現代,所有被稱之爲“麻”的物件,都有粗糙、古樸的意味,麻紙也不例外。

陸機當年所用的麻紙,現代仍有小範圍民間小作坊在生產,只是現代製作麻紙的材料,是純枸樹皮。比如甘肅東南部隴南市北端生產的“西和麻紙”,距今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純手工製作的西和麻紙

這種麻紙當地人也叫土紙,它以純枸樹皮爲原材料,經斬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蕩料入簾多等道工序製成。

它素以紙色古樸、紙質柔韌(抗撕裂)、耐磨、手感綿滑、極富彈性、不褶皺、千年不朽而適宜書寫優雅的書札文書、長卷、冊頁等書畫作品。

但西和麻紙究竟始於什麼時候,無人知曉。據當地傳承人說,自打記事起,村子裏祖祖輩輩就在造紙。

《平復帖》至今1700年而不腐,古代又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在過去四五十年間,新疆、陝西、內蒙古等地都有古紙出土。1986年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的古紙就是麻紙,最大一片21×19釐米,色澤白淨、薄而勻,是張麻紙,其中纖維爲大麻纖維↓

看來,麻紙確實能抵禦千年風霜,堅挺地流傳到現代,即使是置於無人看管的墓中。

而陸機所書信件的那張麻紙,由於受到後代欽慕者妥善地保管,要流傳到現在,也不是什麼難事。

除了紙張,我國古畫想千年不腐,還有一個絕招。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書畫那麼多,並不是所有都是用的麻紙,那那些沒用麻紙的書畫,用的是什麼防腐高招呢?

這,還是讓我們從喜氣洋洋的春節開始說起。

春節年年有,對聯戶戶新。

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張貼着喜慶吉祥的對聯,洋溢着團圓,祈福着來年。

而這一張張春聯的背後,卻是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小東西”的默默支撐。

《平復帖》至今1700年而不腐,古代又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它,就是漿糊。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繪畫裝裱的好壞,常影響一幅畫的質量。而裝裱中,刷漿糊的這個環節,至關重要。明人周嘉胄《裝潢志》在“用糊”一節強調:裝裱與漿糊的關係,就如同墨與膠的關係,墨因爲膠而成型,裝裱因爲漿糊而成就。

“裱之於糊,猶墨之於膠,墨以膠成,裱以糊就。”“糊用佳,則卷舒溫適。”

只有漿糊用得好,書畫才能捲曲舒適,裝裱的溫度才能剛剛合適。想當年,《清明上河圖》1953年才重回故宮,1973年的時候進行了第二次裝裱,裝裱的技術則是用了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技法,這時,最重要的道具——漿糊派上了用場!

此圖的漿糊原料是用大米和小麥來做成的,還加入了“薰陸香末”。薰陸香又叫馬尾香、天澤香、摩勒香、多伽羅香,既驅蟲又可使漿糊粘性更強。

此外,一些裝裱師在制糊時,有時也會加礬,這並非爲了防腐,而是爲了可防止褪色以及固定書畫的墨色;也可以可避免鑲縫開綻。

小小漿糊,製作看似簡單,只需要幾種原料的配比就可以完成。一份天然材料的遇見,使得漿糊,作爲一種可逆的材料,保護了古畫千餘年。

大道至簡,就是這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小漿糊,背後蘊含的,是我國古人蔘透自然法則後,靈活運用自然經驗的深沉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