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做了哪些事?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做了哪些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吳三桂,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歷史上對於吳三桂的評價可不好,反覆無常等等都是吳三桂的代名詞,本來是明朝大將,後來反叛明朝,與李自成議和後來又去攻打李自成,投降了清朝,使得清朝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山海關,後來又去反叛清朝,可以說吳三桂的一生都在待價而沽,最後清朝給不到足夠的籌碼,就自己又反叛了,當然也可以說吳三桂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做了哪些事?

多方虛與委蛇,留其後路

公元1643年,當時的大明朝搖搖欲墜,雖說還沒有徹底垮掉,但是任誰都知道這時候大明外患外有大清,內有李自成大順的情況下,大明堅持不了多久,利己的吳三桂開始爲自己尋找出路。當時不管是滿清也好,李自成的大順也好,山海關這樣的重地,有兵有將的吳三桂都是他們需要極力拉攏的對象。

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早已降了大清,老上司洪承疇也降了大清,雙方信件你來我往,祖大壽當時在勸說吳三桂降清時說“觀其清朝規模,遲早要成大事”,這時的吳三桂已經跟滿清關係莫名了,這當然也是吳三桂一開始就爲自己留的後路。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做了哪些事? 第2張

借兵增長自己勢力,降時獲取更多好處

最能夠體現出吳三桂利己的還是向滿清借兵一事,李自成見收服吳三桂無望後,率領十萬大軍兵臨山海關城下,吳三桂當時有五萬守軍,山海關本就易守難攻,更何況吳三桂這些兵都是常年南征北戰的精銳之師,戰鬥力並不弱,而且佔據守城之利。可以說,此時的吳三桂並不懼怕李自成,既然並不懼怕,而且戰爭的走向也不是這一萬兵馬能夠左右的,那爲何吳三桂還是要向清軍借兵?

其實這次借兵中有兩個關鍵人物,即已經降清的名將祖大壽與洪承疇,這兩個人與吳三桂都有着大關係,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洪承疇則是吳三桂的老上司,當初洪承疇在降清時被俘的明軍有3000多人,祖大壽在降清時,被俘的明軍有7000多人,兩組人數加一起正好是1萬人。

在祖大壽與洪承疇的配合下,要回這一萬人馬輕而易舉,至於爲什麼不多要?原因很簡單,吳三桂不管是降清也好,投降李自成也好,這時候的明朝已經亡了,崇禎皇帝自縊,他必須待價而沽,找一個好出路,這一萬兵馬本來就是明軍,吳三桂更好控制罷了,這樣一來就可以補充自己的勢力,以便在投降時能獲得更多的好處。

形勢逼迫,利己者難以待價而沽,做出選擇

當然,吳三桂是怎麼想的,多爾袞不是不知道,但是就算多爾袞知道,他也必須去拉攏吳三桂,否則一旦吳三桂投入李自成的懷抱對多爾袞來說得不償失,因此,多爾袞答應了,雙方協定後,清軍右中協入關,與吳三桂的軍隊配合,兩面夾擊李自成。

爲什麼說吳三桂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者?他做了哪些事? 第3張

然而等到戰役真正開始的時候,清軍就不這麼做了,14萬大軍直奔山海關而來,這時候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前有李自成,後有多爾袞,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時候吳三桂必須要作出一個選擇,要不投降李自成,要不投降滿清,形式對吳三桂極其不利,因此利己的吳三桂只能降清讓出山海關。

其實說到底,吳三桂終究還是利己,不管是明朝也好,李自成也好,滿清也罷,吳三桂更像是一個商人,在尋找能夠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客戶,因爲對他來說,自己的利益纔是最優先考慮的事情。就像吳三桂降清後,還是與南明政權保持聯繫,歸根結底還是在待價而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