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愬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李愬雪夜入蔡州,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發生的一次經典奇襲戰,李愬“懸軍奇襲,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做法不但爲朝廷平滅了脫離中央管制三十餘年的淮西鎮,也使憲宗時期的削藩鬥爭達到了高潮,徹底奠定了“元和中興”的大好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

這次戰役能夠取勝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一個“奇”字,可是能夠做到這點又談何容易,大多數人認爲是李愬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造就了奇襲,不可否認的是,李愬的確在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這場奇襲戰成功的因素並非這麼簡單,其背後的其他因素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戰前的藩鎮割據形勢

唐憲宗即位後,下決心打破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的局面,重新樹立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元和元年,劉闢自立爲劍南西川節度使,憲宗令神策軍與山南西道節度使共同出兵討伐,數月即平,元和二年,鎮海節度使李琦叛亂,唐軍四路合圍,李琦被擒,憲宗取得了削藩計劃的開門紅,但是這種小勝無法改變全國的局勢,仍然有河朔三鎮(魏博、成德、盧龍)、淄青、淮西五個強藩尚未收服

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未經朝廷允許,自爲留後,憲宗想借此事革除河北藩鎮,於是下令討伐王承宗,但是戰事進展的很不順利,“宿師無功,國威日沮”,在王承宗上表乞降後,憲宗順坡下驢,承認了他的節度使地位,憲宗的削藩計劃受到挫折,不得不斂兵息事,養精蓄銳

正當憲宗爲削藩不順而發愁時,事情突然發生了轉機,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懷諫年幼,無法理事,魏博鎮的軍政大權落在了田家家僕蔣士則的手中,魏博鎮內部出現動盪,唐廷大臣有人主張進剿,有人主張安撫,憲宗最終採納了宰相李絳的意見,對魏博採取招撫政策,事實證明憲宗的選擇十分正確,不久之後,魏博將士聚衆叛亂,殺掉蔣士則,推舉大將田興爲留後,田興以魏博六州之地歸附,“五十年不沾皇化”的魏博重新投入唐朝中央政府的懷抱

歸附的魏博鎮就像是唐廷在河北地區嵌入的一顆釘子,在日後平定淮西的戰爭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魏博是河朔三鎮中位置最靠南的一個藩鎮,河北藩鎮要想南下支援淮西必須經過魏博鎮,魏博歸順中央,就等於阻斷了淮西的河北盟軍南下之路,在唐軍對淮西作戰的四年中,與淮西鎮關係密切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不能出一步以躡官軍之後”,爲唐軍平滅淮西減少了很多麻煩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第2張

元和九年,官軍與淮西開戰,憲宗之所以選擇要攻打淮西,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淮西“中天下而持南北之吭”的地理位置,這種位置既可以讓淮西軍隊迅速逼近大運河,威脅關中與東南糧賦重地之間的聯繫通道,但同時也讓淮西鎮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其他反叛藩鎮的地盤與自己並不接壤,淮西只能獨自面對唐軍的合圍

除了成德的王承宗外,淮西的另一個盟友是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兩鎮關係十分密切,但淄青鎮與淮西鎮之間還存在一個藩鎮,那就是宣武,宣武軍在勢力最強盛的時候,人數達十萬之衆,宣武節度使韓弘向來與淄青、淮西兩鎮不對付,在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叛亂的時候,曾經斬殺淮西使者並幫助官軍攻打吳少誠,淮西戰爭開始後警告李師道不要輕舉妄動,李師道懾於宣武軍的強大實力,沒有直接出兵相助淮西,只是派出兩千士兵焚燬了官軍的糧草,還使出了刺殺主戰宰相武元衡的卑鄙手段,不過這些小動作無法改變戰局的整體走向,憲宗在裴度等人的支持下還是完成了平滅淮西的目標

從整體形勢上來看,元和九年的局面是有利於官軍平叛的,由於魏博鎮的歸順和宣武節度使韓弘的存在,淮西鎮在戰爭中無法得到其他盟友的直接支持,只能獨自硬抗,官軍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專心攻打淮西,這是淮西戰爭能夠取勝的一大因素

淮西鎮內部形勢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爲了遏制叛軍南下設置了淮西鎮,淮西鎮幾經興廢,直到李忠臣就任節度使後才穩定下來,李忠臣出身於平盧軍,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屢立戰功,赴任淮西時帶去了不少平盧軍將領,李希烈、李重倩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淮西具有極高的地位,掌握着絕大部分話語權,由於這些人出身河北,割據思想濃厚,我們可以稱之爲河北割據派

河北割據派不但在將領中佔據了大多數,就連整個淮西鎮的軍隊也基本都由平盧人組成,德宗的詔令中曾提到過:

淮寧軍將士等,頃自平盧,來赴國難,涉溟海不測之險,滅兇賊作亂之徒

李忠臣任淮西節度使長達17年之久,雖然他本人沒有正式反叛朝廷,但是他和平盧軍人骨子裏的叛逆基因卻一直存在,他們在淮西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對內橫徵暴斂,對外劫掠財物,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割據一方的態勢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第3張

淮西既然有割據派,那就也有反割據派,但是在李忠臣和李希烈主政時期,反割據派的勢力極爲弱小,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唐德宗建中三年,李希烈聯合朱滔等五鎮公開反叛朝廷,申州刺史李佐、蘄州刺史李良等反割據派人物紛紛出逃,李希烈氣焰更勝,乾脆建國改元,自立爲帝,不過好景不長,李希烈在官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最後被反割據派的陳仙奇毒殺,割據派受到重挫

然而割據派很快捲土重來,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死陳仙奇,自領淮西節度使,反割據派幾乎爲之一空,淮西又重新回到了割據一方的老路上

此時的割據派雖然看起來十分風光,但是也存在一個極大隱患,那就是他們最爲倚重的平盧軍人畢竟數量有限,隨着戰爭消耗和自然死亡,平盧軍人越來越少,這就必然會削弱割據派的統治基礎,吳少誠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徵召大量的淮西本地人入伍,企圖壯大割據派的力量,但是吳少誠的工作顯然做得不是很到位,這些人的割據思想不像平盧軍人那樣堅定,這些沒有被轉化成割據派的人,我們可稱之爲中間派,對於中間派來說,誰能讓他們活下去他們就聽誰的,這就給唐廷的離間和策反工作帶來了很大空間

例如淮西幕僚楊元卿,他曾經勸說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投降朝廷,吳少陽死後,楊元卿立即向唐廷投誠,並向憲宗詳細介紹了淮西鎮內部的情況,史載:

元卿每與少陽言,諭以大義…元卿即日離蔡,以賊勢盈虛條奏,潛請詔諸道拘留使者

可見到了淮西割據的末期,中間派已經出現了向反割據派轉變的趨勢,而這種情況到了戰時則轉變的更加頻繁,不少淮西將領在前線投誠,調轉槍頭反戈一擊,爲官軍收復淮西立下大功

吳少誠死後,吳少陽、吳元濟相繼成爲淮西節度使,但是這兩個人對軍隊的駕馭能力相比李希烈、吳少誠等人就差了許多,吳少陽性格吝嗇,常常剋扣手下將領的錢糧,不滿者日益增多,吳元濟繼任時剛滿30歲,年資威望都不足以服衆,史載:

吳侍御年位俱卑,諸將之在下者,皆怏怏苟容,非有威懷信服之志

淮西節度使的統治力到了吳元濟這裏已經降到了最低點,淮西各軍主將常常不服從吳元濟的號令,私自領兵行動,宰相裴度也深知淮西鎮內部存在的矛盾,他對憲宗說:

臣昨見吳元濟乞降表,料此逆賊,勢實窘蹙,但諸將不一,未能迫之,故未降耳

此時的淮西鎮雖然仍由割據派掌權,但是由於平盧軍人數量的減少,割據派的實力已經不像李忠臣時期那麼強大,大量的中間派還在左右觀望,有的甚至在戰前就投降了朝廷,再加上吳元濟能力不足,淮西人心不穩,此時出兵的確是正當其時,這是淮西戰爭能夠取勝的另一大因素

軍事打擊過程

既然形勢對官軍有利,那就真刀真槍的幹一場,元和九年十月,唐憲宗令嚴綬都督十六路兵馬,正式開始攻打淮西,在我們一般的印象裏,彷彿是剛一開戰李愬就指揮唐軍主力偷襲了蔡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四年,李愬在前三年裏最並沒有參戰,官軍方面也並不是只派出了李愬一路人馬,憲宗一共動用了四路大軍從四個方向對淮西形成合圍:

北路軍主攻蔡州之北,主將爲李光顏、烏重胤

西路軍主攻蔡州之西,主將爲嚴綬

西南路軍主攻申州,主將爲柳公綽

東南路軍主攻光州,主將爲令狐通、李文通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第4張

整個戰爭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爲元和九年九月至元和十一年十月,這一階段的戰事進展很不順利,東南路軍一直被阻擋在固始一帶,無法突破淮西軍防線,西南路軍只是在開戰之初打了幾次勝仗,然後就與淮西鎮形成了對峙之勢,直到最後也沒能攻克申州

西路軍的進展是最慢的,主將嚴綬在初戰小勝後被淮西軍襲營,敗於磁丘,繼任的主將高霞寓大敗於鐵城,“僅以身免”,這種表現不但使前線局勢更加困難,更讓許多朝臣失去了用武力解決淮西問題的決心

戰績最好的是李光顏率領的北路軍,李光顏屢戰屢勝,先後在南穎、時曲、陵雲柵、郾城等地戰勝淮西軍,但是這一路的亮眼表現無法掩蓋整體戰局的頹勢,僅僅擁有蔡、申、光三州之地的淮西鎮能把官軍拖到這種程度,除了官軍缺乏統一指揮,人心不齊之外,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官軍主將能力太差,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此言不虛

憲宗對於久拖不決的淮西戰事很是惱怒,元和十一年十一月:

討淮西諸軍近九萬,上怒諸將久無功,辛已,命知樞密樑守廉宣慰,因留監其軍,授以空名告身五百通及金帛,以勸死士。庚寅,先加李光顏等檢校官,而詔書切責,示以無功必罰

對於表現最差的西路軍,憲宗走馬換將,任命李愬爲西路軍主將,平滅淮西戰爭的第二階段正式開始

這一階段的主角是北路軍和西路軍,在憲宗的嚴令申斥下,李光顏終於取得了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顏攻破郾城,殺掉近萬名淮西軍,淮西鎮大懼,史載:

是月,賊知光顏勇冠諸將,乃悉其衆出當光顏之師吳元濟聞郾城不守,甚懼。時董重質將騾軍守洄曲,元濟悉發親近及守城卒詣重質以拒之

這場大勝的重要意義不只在於消滅和招降了淮西三萬士兵,大大削弱了淮西鎮的實力,更重要的是,爲了阻止李光顏南下,吳元濟把最後一萬名精銳親軍派往洄曲,致使蔡州城內變得十分空虛,爲西路軍實施奇襲製造了良機

李愬雪夜入蔡州爲什麼能成功?具有怎樣的意義? 第5張

在李光顏取得大勝的這段日子裏,李愬也沒閒着,他首先親善士卒,解決了士氣問題,再利用自己聲名未著和淮西軍瞧不起官軍的心理,數次佯裝失敗,示敵以弱,進一步麻痹淮西軍的神經,然後採取安撫政策,大力拉攏淮西鎮的中間派,在他的感召下,丁士良、吳秀琳等人先後投降,反而成爲了收復淮西的先驅,最後李愬採納了降將李祐的建議,趁淮西精兵陳於四境而蔡州空虛之時發起奇襲,一戰而勝,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蔡州被攻克後,申、光二州也相繼投降,淮西光復,憲宗的削藩計劃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元和十三年,官軍平滅淄青鎮,成德、幽州各鎮上表歸降,唐朝結束了代宗以來“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的局面,實現了短暫的再次統一

結語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從來都不只是軍人的舞臺,其背後也少不了政治人物的身影,戰爭與政治一樣,形勢變化多端,結果難以預料,誰能在有利的形勢下把握住機會,誰的贏面就更大

在淮西戰爭中,唐廷抓住了淮西鎮孤懸河南,內部人心離散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成爲了最後的贏家,雖然中間出現了一些波折,但戰場的主動權始終牢牢的掌握在官軍手中,這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我們回顧這場經典戰例的時候,除了讚歎將領們的勇猛和謀略之外,也請不要忘了那些在背後主導形勢的政治家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