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晉楚爭霸時,在兩國之間居中調停的宋國充當什麼角色

晉楚爭霸時,在兩國之間居中調停的宋國充當什麼角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晉楚爭霸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弭兵會盟,指的是晉楚爭霸時期的兩次重要的會盟事件。弭兵會盟共有兩次,分別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卿大夫華元、向戌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平分霸權。這兩次弭兵會盟中比較有名的是在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舉行的那一次。宋國大夫向戌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與以往的會盟不同的是,以前的會盟都由各個諸侯國的君主親自參與,這次弭兵會盟卻由各國有勢力的卿大夫參加。

按照介紹,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諸侯國的卿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爲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齊、秦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晉國楚國這兩個大國爭霸時,宋國居然可以在會盟的時候充當東道主的角色。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時,宋國憑什麼能在晉國、楚國之間居中調停?

首先,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弭兵會盟對春秋時期的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推動春秋歷史進程。而弭兵之會的成功,反映了宋國在春秋舞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宋國對外交往的極大勝利。弭兵盟會召開後,春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大爲減少,此後的十幾年未有戰事發生,而晉、楚兩大國之間,在其後的40年內沒有發生過直接的戰役。介於兩大國間的中原各國,有了一個暫時平穩的環境。所以說,弭兵之會是春秋時期由諸侯國間的爭霸轉向國內卿大夫間兼併的一年,也是春秋時代由前期轉入後期的一年。對於弭兵之會來說,是由宋國發起的,並且地點也是在宋國舉行的。

晉楚爭霸時,在兩國之間居中調停的宋國充當什麼角色

對此,在筆者看來,面對楚國和晉國這兩大強國,宋國之所以能夠居中調停,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爲宋國的爵位較高。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爲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後,冊封了衆多的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對應着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的爵位。其中,宋國作爲公爵諸侯國,自然擁有相對較高的地位。相對於宋國,晉國是侯爵諸侯國,而楚國則是子爵諸侯國。

同時,就齊國、魯國、鄭國、衛國、陳國等衆多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在爵位上也要低於宋國。按照周朝時期的禮制,諸侯國會盟的時候,爵位較高的諸侯一般排在前面。並且,對於宋國來說,西周初期,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啓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爲客。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爲“三恪”之一。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宋國作爲商朝的後裔,不能說是周天子的部下,這就類似於東漢末年的劉備,雖然寄居在多個諸侯麾下,但是,劉備長期保持着客卿的身份,這和認董卓當義父的呂布,自然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爲是商朝的後裔,周天子還允許宋國使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這不禁讓筆者聯繫到了曹丕篡漢之後的漢獻帝劉協。對於劉協來說,雖然在公元220年失去了皇帝的寶座,不過,作爲山陽公,劉協卻依然可以繼續使用天子的禮儀規格,這體現出漢獻帝劉協在曹魏王朝內的特殊地位。同樣的道理,宋國在周朝時期,也擁有類似的地位。

晉楚爭霸時,在兩國之間居中調停的宋國充當什麼角色 第2張

另一方面,在地理位置上,宋國正好處在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適合進行調停,對於楚國和晉國來說,也願意在宋國舉行會盟。宋國的主要城市有商丘(今商丘市睢陽區西南)、蒙邑(今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一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西)、豐邑(今徐州市西北部)、慄邑(今商丘市夏邑縣)等。其中,就宋國的都城商丘來說,北面基本上是晉國的勢力範圍了,南面則是楚國的勢力範圍。因此,楚國和晉國想要爭霸中原,宋國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力量。如果宋國倒向楚國,則會增加楚國的威望,反之,宋國倒向晉國,則會對楚國形成壓力。在此基礎上,宋國的意見,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並且,弭兵之盟在宋國舉行的話,晉國和楚國都沒有什麼話好說,因爲二者來到宋國的距離是相差不大的。打個比方,如果弭兵之會是在北邊的燕國舉行,楚國肯定要有意見了,憑什麼我們楚國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參加會盟。再比如,弭兵之會是在吳國、越國舉行的話,晉國也會拿路途遙遠做文章,這都會導致最後的會盟無法成功舉行。對此,在筆者看來,和宋國一樣,鄭國、衛國、陳國等諸侯國,也處在晉國和楚國的中間位置。不過,在整體實力上,顯然宋國更加強大,具備舉行10多個諸侯國會盟的能力,也容易讓更多的諸侯國前來參加會盟。

晉楚爭霸時,在兩國之間居中調停的宋國充當什麼角色 第3張

最後,春秋時期,晉國、楚國兩大國之間連年征戰,各自損失極爲慘重。宋國卿大夫華元得知晉、楚兩國有謀求談和之意,就主動出來斡旋,促成晉、楚結盟。華元不但與晉國大臣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後,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華元奔走於晉、楚之間,以調解兩國的關係,終於促成晉楚和平相處。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宋國卿大夫華元的個人能力和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此外,向戌是宋國的左師,地位較高,他與華元一樣,與晉、楚兩國的大臣都想好,所以他最終促成此事。

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晉國的大臣趙武、楚國令尹屈建和魯、蔡、衛、陳、鄭、許、曹等國的大臣,在宋國的西門外結盟休戰。這次盟約中,除休戰內容外,楚國和晉國約定,各個諸侯國需要奉晉、楚兩國爲共同霸主,平分霸權,除秦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之外,各國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總的來說,弭兵之會緩解了楚國和晉國之間的矛盾,爲春秋時期的衆多小國迎來了喘息之機。此外,因爲秦國和齊國不需要向晉國、楚國納貢,所以,後人也將這四個諸侯國一起稱之爲春秋四大強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