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中原王朝在強大之時,爲何不徹底統一北方民族呢?

中原王朝在強大之時,爲何不徹底統一北方民族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中原王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縱觀中國歷史,能夠擊敗北方遊牧民族的朝代或者時期並不在少數,然而想要徹底征服,卻極爲的困難,原因便在於遊牧民族的機動能力太強,而留給他們的活動空間又極大。

我們以漢朝爲例,漢武帝時期雖然屢次擊敗匈奴,但匈奴戰敗便遠遁漠北,漢武帝雖然又派軍深入漠北擊敗匈奴主力,但仍無力徹底對其征服,此後漢匈雙方仍是打打停停,一直到東漢初期這才基本解決。又如明朝永樂時期,朱棣先後五次出征,然而在知道了明軍的強大之後,韃靼軍隊便開始避而不戰,導致朱棣徒耗錢糧,卻始終難以殲滅敵人主力。

此外,遊牧民族不同於農耕文明,遊牧民族發動戰爭的代價普遍偏小,而農耕文明大軍出動卻往往需要極爲龐大的後勤支持。因此,尋找殲滅遊牧民族主力,一直是中原王朝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時間太短難以找到,時間太長國家又負擔不起。

無法有效殲滅敵軍主力,自然也就難以迫使其臣服,接受己方的統治。而清朝之所以能夠對蒙古實行統治,沙俄的東擴其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佔領了西伯利亞的沙俄其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徹底堵死了遊牧民族的退路。

中原王朝在強大之時,爲何不徹底統一北方民族呢?

原因之二:完全不同的兩個民族,統治成本太大

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不僅生活生產方式不同,風俗、文化、信仰等各方面也均不相同,想要完成同化並非易事。

而最爲重要的是,由於生產方式的不同,遊牧民族的產出其實極爲有限,即使是豐年也僅僅是略有盈餘,而更多時候甚至無法負擔本族的生存,這也是遊牧民族經常南下襲邊,以及部落之間相互攻擊的一個主要原因,一來可以南下掠奪,二來可以藉助戰爭減少草原人口。

如果將其納入統治,那麼朝廷勢必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來保證草原百姓生存,否則就可能產生叛亂。可一旦草原百姓獲得了充足的補給,人口的膨脹勢必無法避免,在草原無法養活大量百姓的情況下,這無疑要進一步增加朝廷的支出負擔,這簡直就是種惡性循環。

正如狄仁傑給武則天奏疏中所說,“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足以耕織”。將草原地區納入統治,付出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例如明朝對安南的統治,就是由於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最終被朝廷所放棄。

原因之三: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天然敵對,多以打擊防禦爲主

中原王朝在強大之時,爲何不徹底統一北方民族呢? 第2張

由於遊牧民族時常侵略邊境,這導致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長期處於敵對關係,而這種矛盾由來已久,很難短期內予以化解。因而,歷朝歷代以來,中原王朝對於遊牧民族多以打擊和防範爲主。

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原王朝自古以來便實行較爲單一的民族政策,始終視北方遊牧民族爲異族,因此在對待策略上,往往是強盛時期以打擊爲主,貧弱之時以防禦爲主,即使爲了和平穩定會展開一定層次的交流,但也極爲有限。

同時,由於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和以農爲主的生活方式,中原王朝也很難升起向北擴張的動力和需求,雙方有限的交流基本停留在藩屬國和宗主國的層面上,而這種關係顯然並不牢靠。

縱觀中國歷史,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期總是擴張最快、最大的時期,而漢人政權統治時期即使有所擴張,也極爲有限。這便源於雙方治國方略和民族政策的不同。

原因之四:草原無法複製中原統治模式,古代實行“一國兩制”不現實

由於遊牧民族經常遷徙,根本無法設立固定的官府和駐軍,因而根本無法複製中原統治模式,而如果仍採用部落式的統治,又無法保證統治的穩定性。

要知道,在古代集權統治之下,想要對遊牧民族實行有效統治,只能推行“一國兩制”,例如向清朝那樣推行盟旗制度,可這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顯然不太現實。何況,遊牧民族被稱爲馬背上的民族,其組成軍隊的代價極小,其一旦產生異心,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而朝廷想要剿滅,可就並非易事了。

中原王朝在強大之時,爲何不徹底統一北方民族呢? 第3張

這點其實可以參考明朝在奴兒干都司的統治模式,明朝在該地區幾乎推行的就是軍管制度,即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而且實行的是“以夷制夷”的策略,根本原因就是無法向該地區進行移民。而這則是造成後來明朝經營遼東全面崩盤的一個重要原因,等到後金崛起之時,明朝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撲滅叛亂。

對於古代統治者來說,將一塊無法實行有統治,且叛亂隨時可能爆發叛亂的地區納入統治,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如上所述,無法徹底征服草原,統治代價太大和無法複製中原統治模式,應該就是中原王朝始終沒將草原納入統治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於其他方面諸如天朝上國思想、草原周邊民族和環境複雜等因素,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