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藍玉案”是如何爆發的?藍玉爲什麼會隕落?

“藍玉案”是如何爆發的?藍玉爲什麼會隕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藍玉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他是開國名將,戰功顯赫,爲老朱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他的一生起起落落,最後慘遭剝皮填草,傳示各地。他就是明朝大將——藍玉。

藍玉一開始是在常遇春的帳下效力,驍勇善戰,常遇春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讚他。隨軍征戰九年,班師回朝後,被朱元璋封爲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並賜予世襲爵位的憑證。

在南征雲南期間,藍玉和沐英一起率領東路軍,拿下昆明,消滅掉盤踞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此後,藍玉又攻佔大理,平定滇池。這一戰藍玉戰功無數,俸祿增加,其女被冊封爲蜀王朱椿妃。

“藍玉案”是如何爆發的?藍玉爲什麼會隕落?

後來,藍玉追隨馮勝將軍北征元太尉納哈出,藍玉率領輕騎冒着大雪出兵,殺元廷平章果來,擒果來的兒子不蘭奚,並得到了元廷的人馬。後率軍乘勝追擊,當軍隊到納哈出巢穴金山,生擒納哈出,同時納哈出的軍隊全都歸順。恰逢征討期間,馮勝被朝廷降罪,藍玉晉升爲大將軍。

在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領軍隊15萬向北征討伐元。在得知元主在捕魚兒海後,藍玉便率領軍隊連夜抵達捕魚兒海南邊,率領騎兵迅速逼近敵營,在風沙的掩護下,元軍對此毫無察覺。

在明軍衝入敵營時,元軍在驚慌之下倉促迎戰,結果元軍大敗,太尉蠻子等皆被殺之,其部衆皆降,但元主及太子等趁機逃走。藍玉派精銳騎兵追擊未果,僅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嬪。戰爭中的捷報傳到京城,朱元璋聽到後大喜,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藍玉又攻佔哈剌章營,班師回朝後,晉升爲涼國公。

經過捕魚兒海一戰,元朝徹底被粉碎,蒙古草原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藍玉一路走來,可謂是戰功赫赫,多次受到朱元璋的讚賞,藍玉也因此日漸膨脹,恣意驕橫。蓄養了衆多莊奴、義子,橫行霸道,欺凌百姓。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發現查問後,藍玉因此大怒,將御史打了一頓,並將其趕走。

“藍玉案”是如何爆發的?藍玉爲什麼會隕落? 第2張

在藍玉北征南返,在抵達喜峯關時,由於守關官吏未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上演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一幕,縱兵毀關,破門而入。朱元璋聽到這件事之後,非常的憤怒,也因此斥責過他。

藍玉在北征元軍時,強佔了元主的嬪妃,致使元妃受辱自盡。朱元璋得知此事後,認爲此事不利於他籠絡元人,對藍玉大加斥責,原定給藍玉“樑國公”的封號,爲了以示懲誡,最終封其爲“涼國公”,並在丹書鐵券上記下藍玉的過失。

被朱元璋多次斥責後的藍玉依然不改,曾在侍奉國宴上,大放厥詞,軍中大權盡握於其一人之手。在西征返回後,被封爲太子太傅,藍玉對此不滿意,認爲自己應當做太師,就上奏朱元璋,但朱元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藍玉也因此事而悶悶不樂。

當時的太子朱標與藍玉是親戚關係,私下裏往來頻繁,藍玉也是朱標的支持者。

相傳,有一次藍玉在面見朱標時,曾對朱標說:“我觀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一舉一動與皇帝一模一樣。燕王可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但朱標爲人寬厚,回答藍玉:“燕王對待我非常恭敬,絕不會有這種事情。”並且勸藍玉不要多心。此事被朱棣知道後,對藍宇懷恨在心,多次向朱元璋讒言,朱元璋聽得多了,再加上藍玉平時的作爲,朱元璋對藍玉的猜忌越來越深。

“藍玉案”是如何爆發的?藍玉爲什麼會隕落? 第3張

藍玉作爲明朝開國名將之一,在軍中的地位可見一斑。而當時衆多開國功臣僅剩下馮勝、傅友德。馮勝在一次過失中被免職,無法再次登上戰場。而傅友德因身患殘疾,也無法征戰沙場。只剩下藍玉一人獨掌軍事大權。

有一次,藍玉奉旨征討月魯帖木兒。在臨行告別前,藍玉率幾名部下向朱元璋辭行。朱元璋命令藍玉的部下先行退下,可這幾名隨從竟然紋絲不動。直到藍玉發話後,這幾人才肯退下。這一舉動,令朱元璋十分的不滿,也因此感到非常的惶恐不安,如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藍玉走向滅亡之路與朱標的死有很大的關係,朱標在世時,與藍玉關係親密,而藍玉也樂於輔佐朱標,再加上當時的潘王制度,完全可以制約藍玉。所以有意讓朱標繼承皇位的朱元璋很多時候也只是對藍玉進行斥責。

直到朱標死後,失去皇位繼承人的朱元璋只好立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爲太子。而朱允炆年紀尚小,面對開國名將藍玉,自然不是對手,到那時也就沒人能夠制約得了這位居功自傲的開過將領。所以爲了保證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能夠順利地登上皇位,朱元璋就一定要處決掉那些功勞過大,權力過重的大臣,而一向受到朱元璋猜忌的藍玉必定在此之列。

所以在朱標死後沒多久,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隨後朱元璋便以謀反罪將其逮捕下獄,將其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因牽連而被殺的官員達到了一萬五千人之多。並公佈《逆臣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藍玉案”。

一代名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