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隋朝官員柳彧爲何要上書,請求禁止元宵節這般盛大的節日?

隋朝官員柳彧爲何要上書,請求禁止元宵節這般盛大的節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農曆正月十五,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也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的最後歡慶高潮。俗話說“除夕火元宵燈”,說的是元宵節盛大的民俗活動觀花燈,其源於開燈祈福的寓意。民間有正月十四夜“試燈”,正月十五夜“正燈”,家家戶戶在元宵夜點燈盞和各式各樣的燈,還相互串聯觀賞,街市上扎的燈山,亮如白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元宵燈俗的起源,歷來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認爲起源於漢代的望日祭祀太一神衹;有的認爲起源於漢明帝赦令於正月十五日“燒燈”,以示崇仰佛法的做法;有的認爲起源於東漢的道教,正月十五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下凡日,三官中水官好燈,所以張燈歡縱。

隋朝官員柳彧爲何要上書,請求禁止元宵節這般盛大的節日?

有的認爲是繼承了南朝正月十五日宮中的張燈之習;還有的認爲起源於北朝宮中夜遊歌舞之風。但不管怎麼說,一個由大衆參與的重要傳統節日的形成,其中必定是有多種因素的揉合並推波助瀾的結果。這在各地元宵燈節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發展中也能可見一斑。

雖然對元宵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但其中有一點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最初起始於宮闈,由最高當權者推動,然後推及民間,因此元宵燈節在最早其實是一個官民同樂的節日。後來經過漢、南北朝的演變發展,到了隋代時,已是聲動城邑,全民狂歡。

但就在隋代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身爲治書侍御史的柳彧向隋文帝上了一道名爲“請禁正月十五角觗戲奏”的奏摺,其內容大致是請求皇帝頒旨“禁斷”正月十五的“燃燈遊戲”以及與其相關的大衆狂歡活動。這道奏摺,非常憂國憂民地描述了當時正月十五元宵燈節的民間習俗活動,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翔實披露隋代元宵燈節景象的文字。

那麼,柳彧到底在擔心什麼纔會呈上這麼一道奏摺,禁止元宵燈節如此盛大官民同歡的節日?

從柳彧的描述和相關的記載來看,當時隋代的元宵燈節狂歡至少有七大特點:其一,全民歡娛,遊人織盛。那時,“每以正月望夜”,百姓們紛紛外出“聚朋戲遊”,遊人“充街塞陌”、“車馬填噎”,人滿爲患。其二,聲色奪人,景象壯觀。元宵當夜,“鳴鼓聒天,燎炬照地。”鼓樂震天響,燈照如白晝。“高棚跨路,廣幕陵雲。”搭建高大的遊觀設施,場面宏大。

隋朝官員柳彧爲何要上書,請求禁止元宵節這般盛大的節日? 第2張

其三,遊樂內容豐富,各色表演雜陳。元宵夜,“餚醑肆陳,絲竹繁會。”有各種美味佳餚,也有各色舞樂雜燴,“倡優雜技,詭狀異形。”雜耍百戲的和奇裝怪相的都粉墨登場,令人目不暇接。其四,舞者“人戴獸面,男爲女服。”當時戴假面歌舞和男扮女裝取樂的遊戲,是元宵燈節活動中一個非常特別的娛樂內容,柳彧批評這種行爲是“以穢嫚爲娛樂,用鄙褻爲笑樂。”認爲其格調低下,有損民衆形象。

其五,性別不辯,身份不分。元宵夜,所有參與狂歡的“內外共觀,曾不相避。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歡縱嬉鬧的官民百姓完全忘乎了性別、貴賤、身份、等級的界限。其六,花費不菲,開銷頗大。爲了元宵夜的節慶之歡,有些人“竭貲破產,竟此一時。”

其七,京邑之外,“愛及外州”。元宵夜,不只京都如此,其他地方也有如此盛大的元宵燈節狂歡活動。開皇年間,相州府治鄴城(今河南臨漳)在正月十五日,就有“百姓大戲”活動,由於人們在歡舞中,“畫衣裳爲鍪甲之象”,將衣裳畫成盔甲的式樣扮作軍隊戰士,惹得隋文帝很不高興,爲此將相州刺史長孫平“怒而免之”。可見,元宵夜將歡娛鬧出格也是常見之事。

這麼看來,柳彧的擔憂也就順理了。隋代元宵燈節盛大的規模,大衆肆意的歡鬧,各類人物身份的混淆,對“男女有別”常綱的無視等等,都有悖於封建社會制度的倫理。因此,在柳彧看來,“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這樣的大衆狂歡會傷及社會風化,非禁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