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朱棣的遷都是不是造成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

朱棣的遷都是不是造成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最開始首都定的是南京,最後遷址北京,關於遷都的原因,後人總結了大概下面幾點。

明代原本定都南京,但朱元璋對於南京作爲首都並不滿意,曾一度想定都於鳳陽,後來又派兒子到西安考察而未果。到了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搶走帝位後,遂遷都北京。

朱棣的遷都是不是造成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

自此,明朝的首都北京開始面臨勁敵蒙古的覬覦,晚明時期滿清皇太極也多次在北京周邊展開軍事行動,因此,從戰略地位上來說,在明代定都北京顯然並不合適。

相反,到了清朝,由於內外蒙古被納入版圖,北京的戰略屏障改善了很多,情況才發生了變化。但也絕非毫無問題。當年中蘇關係緊張,毛主席不是也有向南方大疏散的考慮麼?

朱棣的遷都是不是造成明朝最後滅亡的原因? 第2張

當然,明朝皇帝不會這樣承認,故而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語。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被李自成圍城之後上吊自殺,臨死前說“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這裏的問題是,爲什麼明成祖朱棣要遷都北京呢?

答案無非是這麼兩條:

一、北京是朱棣的根據地,未做皇帝時,他就已經在北京經營多年。相反,南京是舊都,他的帝位得來不正,自然會在心裏留下陰影。

這就好比當時袁世凱被選爲臨時大總統後,堅決不到南京任職,而一定要改到北京,道理是一樣的。

二、北京是軍事重鎮,爲了方便指揮,抵禦北元,抗擊蒙古。

正因爲明初並未控制蒙古各部,導致北京外圍防線虛弱,明朝也爲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土木堡之變、明朝九邊的沉重負擔,以及從南方調集大量的物資來供應北京等等,都是定都北京的代價。

事實上,晚明時期皇太極的多次圍攻北京,也充分暴露了當時北京作爲首都的不合適。

皇太極曾說:“直取北京,朕意以爲不可。取北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僕。”

所以1629年,後金軍繞喜峯口越長城,攻北京。薊遼總督袁崇煥敗後金軍於廣渠門。隨後袁崇煥被下獄處死,部將祖大壽譁變。

1632年,後金軍徵林丹汗後奔襲山西大同、宣府。

1636年,清軍佯攻錦州,阿濟格繞北京,攻保定以來12城,經56戰,俘獲人口18萬,耗時25天。尤其是清軍入獨石口,毀熹宗德陵,經西山走良鄉,過沙河、清河、房山、遷安、雄縣、定州、香河、順義。兵部尚書張鳳冀引咎自殺。清軍如入無人之境。

1638年,多爾袞越過長城,攻河北,下濟南,俘明德王朱由樞,陷58城,俘獲人口46萬。密雲總督戰死,清軍過遷安、豐潤,下涿州,分兵八路掃蕩,並陷濟南後經天津衛過運河東歸。

1642年,鬆錦之戰後皇太極命阿巴泰爲將,攻雁門關,沿運河南下,下山東袞州、安丘等地,攻下共3府18州67縣88城,俘獲百姓36萬,牲畜32萬。

由此看來,朱棣的“天子守國門”,從戰略效果上來看,並不好。

當然,遭殃的總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