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朱棣遷都,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國都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天下最繁華的地方。自秦朝到唐朝,大一統王朝的國都一直在長安和洛陽二地交替,蓋因此時華夏大地的農耕發達地區都處於黃河流域,人口集中,長安和洛陽都在此條東西軸線上。唐末地方軍閥混戰,長安和洛陽之地都已破敗,人口流失嚴重,此時憑着水利優勢的開封成爲新的都城首選,到了元代,疆域廣闊,忽必烈選擇自己的起家之地燕京爲國都,而此時華夏因爲北方歷代戰亂不斷,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得到快速開發,明太祖正是憑着南京這個地方,虎踞龍蟠。但是明成祖登上皇位以後卻排除萬難,選擇遷都到燕京。具體原因衆說紛紜,其實他是爲形勢所逼,不得不而爲之。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明朝燕京皇宮

01永樂帝面對的政治形勢

明太祖最心儀的太子人選是長子,可惜長子英年早逝,考慮到無論再無論立哪個兒子,都會引起其他兒子不滿,進而導致天下動亂,乾脆就立了長子的兒子朱允炆作爲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繼位以後,擔心自己有朝一日成爲晉惠帝一樣的君主,被叔叔們所欺負,就主動出擊,開始削藩,力度不可謂不大,速度不可謂不迅猛,一出手就是拿下了周藩,緊接着拿下齊、代、岷和湘四藩。可就在他準備對燕藩下手時,燕王打着靖難的旗幟反了,燕王憑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硬生生地以一藩之力僅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就打敗了他,登上帝位,改年號爲永樂,被世人稱爲永樂皇帝。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第2張

永樂帝登基時,對他那個侄兒皇帝的舊臣進行了大清洗,確保自己的皇權穩固和政令暢行,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他發現南京不光只有支持他侄兒的勢力,還有大批他父皇留下來的勳貴。這些人所構成的龐大開國勳貴集團彷彿無處不在,老徐家的、老湯家的、老劉家的、老常家的、老李家的等等,勢力盤根錯節,加上很多都還是老爺子一手提拔起來的,對他天生就差了一丟俯首帖耳的感覺。這讓永樂帝很是頭大,無論他想做些什麼創舉,總會有一堆人出來反對,甚至拆臺。這種政治形勢就像隋煬帝面對的,當時隋朝都城是長安,可是長安從西魏開始就留下了一大批官僚地主,尤其是勢力龐大的關隴貴族集團,來自各方面的掣肘太多,最後逼的他沒有辦法,跑到洛陽去定都了。

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王朝的核心統治力,王朝的核心統治力又決定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如同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皇帝的權力得不到保證,王朝陷入分裂和動亂的局面。縱觀歷代王朝,能夠影響皇帝權力的主要是官僚地主階級,一旦他們和皇帝對着來,皇帝就無法推行有效政策來發展國家,如同王安石變法,原本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情,但是受到龐大的既得利益階層的反對而失敗。永樂帝本就有志成爲大帝,豈能不有所行動,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第3張

明太祖起家時招募班底

02永樂帝面對的文化形勢

常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地區氣候溫和,加上自西晉末年衣冠南渡後,經歷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兩宋時期,一直到明成祖登基,一千多年下來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文化,這種文化從裏到外透露而出的都是一種柔約的氣息。這種文化薰陶出來的人心思細膩、溫良如玉,這種特質對於文人們來說是極好的,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就差了一些燕趙的豪情壯志。無論是定都江南的東晉、劉宋、南樑、南齊、南陳、南唐還是南宋,這些王朝的皇帝們大多都沉迷在這種柔美的江南文化中而不可自拔,偏安一隅,安逸中等候着滅亡的那一天到來。陳後主、南唐後主就是典型的例子,兩位皇帝才情非凡,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偏偏就少了一些豪情,結局不可謂不悲慘,帶領着王朝走向了深淵。

文化是文明發展的結果,文化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如同古希臘文化決定了很多吸收了希臘文明的歐洲人更加崇尚個人主義,古中國文化薰陶出來的人會更加註重集體主義。故而南京這這文化形勢是不利於明朝統治者的培養,先秦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永樂帝就算是爲了子孫的培養,也需要考慮將都城遷移。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第4張

詩中江南、畫中江南

03永樂帝面對的經濟形勢

1、農業經濟:先秦時期,江南地區人口少、氣候差,農業經濟得不到發展,一直到三國時期氣候條件開始改善,孫吳大肆填淤造田纔有了一定的農業經濟基礎,待到西晉末年羣魔亂舞,衣冠南渡,大量的地主階層進入到江南地區,讓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初具規模。經過隋朝末年,唐朝末年的天下動亂,北方更多的地主階層涌入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規模開始和北方地區持平。然後經過兩宋和大元三朝的發展,待到明成祖時期江南地區的農業產值已經遠遠超過北方,有蘇湖足,天下足的美譽。

2、商業經濟:漢朝時期開闢的陸上絲綢之路受戰亂影響時而能通時而不能通,江南地區的商人們就迎風逐浪,開闢出了海上絲綢之路,讓江南地區的商業經濟也領先北方。

3、工業經濟:古代中國對外輸出商品主要是絲綢、茶葉和瓷器三種,而這三種商品主要都是產自於江南地區,如此條件下,江南地區的工業經濟也遠遠領先北方。

南方經濟比北方更加多樣化,也更加有活力,就算單純的農業經濟,南方也比北方發展的好。南北經濟差距如此之大,必然會造成北方發展更加不平衡,進而引發北方各階級的動亂,威脅明王朝的統治,如同南聯盟的四分五裂。對於明王朝來說,縮小南北經濟差距的最好辦法就是遷都到北方,以都城的行政力量來輻射和帶動北方經濟發展。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第5張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04永樂帝面對的軍事形勢

元惠宗打不過明太祖就從大都撤退到長城以北的蒙古傳統勢力區。明太祖很想徹底消滅元朝殘餘勢力,但是回到草原上的蒙古騎兵彷彿找到了先祖成吉思汗時的榮耀,數次打退明太祖的進攻,並且對中原之心不死,時而就派兵擾邊。明朝畢竟是農耕文明,想有效打擊草原文明太難,最後明太祖只能採取守勢,安排自己幾個年齡較長的兒子衛戍北方,屏藩朝廷,永樂帝之前就是其中的燕藩。永樂帝與蒙古勢力多年交戰,對於蒙古的實力威脅比任何人都清楚,故而多次御駕親征打擊蒙古勢力,但是軍事上講究兵貴神速,從南京到蒙古實在是太遠,無論是中央朝廷對戰場形勢的把握還是後勤補給都很不給力,所以從明太祖到永樂帝初期數次打擊蒙古勢力的效果都不甚明顯,反而對明王朝經濟造成巨大的壓力。爲了保證明王朝北方邊疆的安寧,不重蹈北宋靖康故事,永樂帝也必須遷都到北方。

朱棣遷都是因爲形勢所逼 朱棣真的是不得不而爲之嗎 第6張

明初疆域圖

結語:政治、文化、經濟和軍事形勢都逼着永樂帝不得不遷都到北方,而當時的北方能夠作爲都城選擇的只有開封、洛陽、西安和燕京。其中開封處於中原腹心地帶,水運也算髮達,但是無險可守,北宋已然在定都開封的選擇上吃了大虧,永樂帝是斷不會選擇的。西安在唐朝中後期就已經不堪重負,土地流失日益嚴重,物質貧瘠,很難支撐起一個明朝的都城。洛陽倒是一處很好的選擇,可惜比起燕京是永樂帝起家的地方,加上元朝近百年的建設,二者之間,毫無疑問,對於永樂帝來說遷都燕京是最佳選擇,後面歷史的發展也佐證了他的英明之舉。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明史紀事本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