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十六國到隋朝時期,爲何很少有在洛陽定都的?

十六國到隋朝時期,爲何很少有在洛陽定都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六國到隋初(304—581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相對比較混亂、分裂的時期,戰爭頻繁,政權的更迭也非常快,而且後期主要是南北對立。那麼爲什麼北方從十六國到隋朝建立很少有在洛陽定都的?

在說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下洛陽的建都史和這一時期定都情況。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的洛水附近,處天下之中,在洛陽盆地,地理位置優越,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在西周建立後周公旦就營建洛邑,是爲成周。到前770年東周定都洛邑。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220年曹魏建立後繼續都洛陽,西晉沿襲不變。到了304年成漢建立,是爲十六國的開始,此時西晉風雨飄搖,不久就被匈奴劉淵劉聰所滅。

因此在十六國之前已經有許多朝代在洛陽建都,洛陽的歷史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

從十六國到隋初的二百多年裏,除北魏短暫在洛陽定都40年外,其他政權很少有在洛陽定都的。具體定都情況是

十六國時期成漢都成都,漢趙(前趙)都平陽後遷長安,後趙都襄國後遷鄴,前涼都姑臧(今武威),前秦都長安,前燕都鄴,後秦都長安,後燕都鄴,後涼都姑臧,大夏都統萬,西秦都金城(常遷都),南涼都樂都,西涼都敦煌、酒泉,北涼都張掖、姑臧,南燕都廣固,北燕都龍城。

可發現十六國的都城集中在鄴、長安和姑臧三處,分別代表了關東、關中和河西三塊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區域。

到了439年北方被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魏興起於代北,核心在河套一帶,386年由拓跋珪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離北魏核心區不遠,東西距離適中,但是南邊偏遠,北邊偏近,因此容易遭受柔然的威脅,北魏不得不設置六鎮。其實從地圖來看太原處於北魏的中心位置,東西南北距離都差不多,合適定都,只是此前沒有朝代在太原建都,不然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493年孝文帝準備遷都,他選擇了遷都到洛陽。孝文帝之所以選擇洛陽,是因爲要加快漢化,而洛陽是華夏漢人文明的源頭,文化歷史底蘊非常深厚。第二年遷洛後各種漢化措施很快得以施行。不過洛陽位置距離南部邊境較近,從戰略軍事上來說選擇洛陽並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孝文帝元宏死後,北魏民族融合雖然完成得很好,但是統治階層的奢侈享受和貪污腐敗很快也出現並蔓延,軍隊的戰鬥力和軍事訓練也不斷下降。最終北境六鎮起義,洛陽的禁軍無法鎮壓,之後北方軍事集團(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打敗南方漢化集團,北魏分裂爲東西魏,洛陽成爲雙方對峙的前沿戰場,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直到隋建立統一中國後,洛陽纔再次成爲都城。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在分裂的十六國到隋初,洛陽是不適合爲都的,原因是洛陽處於中心位置,而且在東西上非常明顯。而十六國時期政權變換頻繁且很少有統一整個北方的(前秦統一但時間短),多幾次還是東西對峙,如前趙和後趙的對峙(以長安、鄴爲都)、前秦和前燕的對峙(長安、鄴爲都)、後秦和後燕的對峙(長安、中山爲都),洛陽正好處於它們的邊境上,戰爭非常多,所以這時候在洛陽定都不現實。

十六國到隋朝時期,爲何很少有在洛陽定都的?

進入南北朝後,北魏統一北方,洛陽成爲相對中心的位置,且文化傳統非常深厚,所以纔有成爲都城的可能性。然而亂世中政治軍事更重要,所以洛陽又失去作爲都城的地位。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時期,北方又是東西對峙(以鄴、長安爲都,不過東魏北齊的核心政治區是太原,稱爲霸府,可見太原的位置和優越的戰略地位),洛陽毫無疑問成爲邊境的戰場,被打成了廢墟。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十六國到隋初的二百多年裏,洛陽的中心位置決定了它容易成爲政權對峙的邊境戰場,無法成爲都城。而且亂世首重政治軍事,生存下來纔是一切,洛陽經濟文化的優勢只能靠邊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