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唐朝人都是如何過的呢?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唐朝人都是如何過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午節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相傳是爲了紀念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真實歷史如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是這個美好的寓意和習俗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唐人宴樂圖,喜慶祥和

第一當然是吃糉子。糉子又稱“角黍”、 “筒糉”。傳說是爲祭念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最早是“筒糉”。相傳屈原投江後,楚人哀之,覺得他一心爲國,卻落得如此下場,很可憐,屈原生前說,我寧願把我的清白之軀跳入江中餵了魚,也不跟別人同流合污。楚人們怕他真的餵了魚,就把“筒糉”投入江中讓魚吃。魚兒吃飽了糉子,也就不會騷擾屈原了。

竹筒糉,青翠欲滴,入口潤韌

可是到了漢朝建武元年(漢光武帝劉秀第一個年號),有一個長沙人親眼看見屈原跟他說,你們每年給我的糉子我吃不上。爲啥,因爲水裏有蛟龍。這些惡龍常常偷吃我的糉子,一不小心就會被它們偷光。長沙人說,那可咋搞?屈原說,你們以後給我扔糉子,別浪費竹筒了。直接在棕米外面包上蒲葉,再用五色線纏住,包成牛角形狀。這樣蛟龍就怕了,就不敢再偷了。

對於爲何要纏繞五色線,風月君不敢妄測。不過從哪吒鬧海的傳說可以反推。哪吒鬧海時對付龍王的兵器名叫混天綾,是一條紅色的綢緞。《續漢書》寫道,端午這天家家戶戶要在門戶外面掛上一條無色彩帶(朱索五色)用以避邪鎮惡。估計龍身細長,怕用五色繩索把它纏住吧。偉大領袖毛主席有詩云:“今日長纓在手,何日縛住蒼龍。”可見龍是怕繩子的。

至於包成牛角形狀,意思差不多。牛角是一種歷史久遠的衝鋒號角,先民們用來恐嚇猛獸,傳達信息,有的部落還作爲圖騰崇拜。唐人虞世南編著的《北堂書抄》寫道:“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本出吳越。”最早就是吳越之地的人使用牛角的。吳越多水,對付的多爲蛇蟲之類,比如鱷魚啥的。因此蛟龍也怕牛角形狀的物事。屈原讓楚人們把糉子包成牛角形狀,就是爲了嚇龍。

牛角糉,頭重腳輕根底淺

唐人吃兩種糉子。黍米做的叫黃糉,糯米做的叫白糉。江南幾大家族之一的庚家棕子,尤其出名,“白瑩如玉”。那時候有百索糉和九子糉最爲常見。百索糉就是糉子外面纏上五色絲線,用以辟邪鎮惡。九子糉就是用一種名爲九子蒲的草葉包的糉子,顧名思義,取多子多孫之意。

當時宮中玩一種名爲射糉的遊戲。將雪白糉子放在盤子裏,造一小弓小箭,宮女們遠遠的輪番射箭,射中者吃糉子,射不中不給吃。由於糉子表面又滑又膩,因此很難射中。再加上宮女們都是些女神級,柔弱無力,女漢子很少,因此這個遊戲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

射糉圖,弱手馭細弓,卻落西牆東

詩魔白居易有一首《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單道江南糉子的好處:“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糉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可見老白不僅懷念江南的江花江水,杭州的桂子潮頭,蘇州的吳酒吳娃,就連蘇州的糉子也是無比懷念。

第二當然是賽龍舟。賽龍舟有三種說法。最爲大衆的是紀念屈原。原來端午這一天炎帝發威,天氣炎熱無比,炎魃(傳說中造成旱災的鬼怪,又稱旱魃)被放出來肆虐橫行,楚人們怕屈原被太陽曬壞,就紛紛把自家龍舟拿出來巡行江上,給屈原遮陰擋陽。明代張羽《由竹溪至梅溪書贈莫雲樵》詩寫道:“出門懷清曠,入舟苦炎熾。”就是說,江淮健兒們明知道端午節出來賽龍舟會很熱很乏,可是爲了屈原,也就不顧一切了。而爲何是龍舟呢,因爲龍可以呼風喚雨,和旱魔炎魃對抗。

第二種是爲了紀念東漢著名學者胡廣。傳說胡廣本來姓黃,就是五月初五這一天生的。但是這一天不吉利,胡廣父親怕他給家人帶來災難,就把他放在一個葫蘆裏扔到了江水中,由其自生自滅。不想這個孩子命大,被人撫養成人。因爲不知道哪來的,只知道是葫蘆裏蹦出來的,於是給他取姓胡。就是葫蘆的胡。因此楚人賽龍舟是爲了在端午這一天能在河裏撿到一個葫蘆娃。

歷史上另外出名的三位五月初五出生的人分別是:先秦孟嘗君,東晉王鎮惡,北宋宋徽宗。孟嘗君他爸不讓生,王鎮惡起名鎮惡,宋徽宗從小就被養在宮外,還賜號“端王”,就是端午節生的王。

第三種說法是紀念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一位孝女,他的父親在五月初五這天紀念屈原時掉到河裏淹死了。曹娥哭了七天,也跳進河裏,三天後和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在水面上。楚人賽龍舟,是爲了把曹娥父女救上來。

唐人賽龍舟一般在上午,有時候下午也賽。比賽那天省部級領導(刺史)要親臨現場觀看比賽。因此賽前需要搭建彩臺。除了給官員們搭建的彩臺外,有權勢的豪富們也會在河岸邊自搭看棚,一邊喝酒飲茶,一邊觀看各種文藝表演。這時候周邊各地有名點的文藝團體都會聚集到此一展身手,開個演唱會歌舞會啥的。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當地豪富提前好長時間就約好的。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唐朝人都是如何過的呢?

《觀競渡》,翹首以望

良辰吉時一到,擂鼓三響,千舟競發,百舸爭流,一片壯觀景象。勝者有鉅額賞金,而且會把名字標在這一年的賽龍舟冠軍榜上。可謂名利雙收。

唐人張建封有《競渡歌》一首,單道開元時賽龍舟盛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第三當然是纏五色線。五色線又叫朱索,一般掛在門上,避邪鎮惡的,牛鬼蛇神請繞行不送。或叫長命縷,一般纏在胳膊上。正在看文的讀者諸君現在手臂上肯定有一條五色索,那就是用來延生續命的。也叫闢兵繒 ,躲避刀兵之災的。保佑一生平安,沒有飛來之禍。一般系在衣服上。

第四是互送禮物。這一天皇帝會送給臣子紙扇,糉子,衣服,五色線之類小玩意。李世民就曾送了長孫無忌一把紙扇,上寫“鸞鳳蟠龍”等字,跟長孫無忌說,一般端午節人們都是送衣服糉子等小玩意,可是我今天要送你們紙扇,讓你們扇點清風,增加美德。

最普遍的是五色線,也就是長命索。皇帝送你長命索,想想看,意義是不是非同一般。孔老師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皇帝送你禮物,當然臣子們也要回贈。貢品種類繁多,無奇不有,以揚州最爲奇特:送一面大銅鏡子。

每年端午節前一段時間,揚州政府就要僱傭能工巧匠們在揚子江江心的船上製造上供皇帝的銅鏡,稱爲“天子鏡”。鏡子背面是九條飛龍的浮雕,易破難成,因此技術含量很高。由於這面鏡子是在端午節鑄成,具有鎮邪辟惡作用,因此意義非同尋常。

第四是抓蛤蟆。端午這天正是抓蛤蟆的好日子。蛤蟆也叫蟾蜍,上古以來就被認爲是神物,具有辟邪功能。殷商青銅器上即有蟾蜍紋。唐人在端午這天紛紛跑到野外,去抓頭上有八字的蟾蜍,抓到以後放在日頭下暴曬一天,然後抓住它的腳在地上畫,等到蟾蜍的腳掌流水,就把流出的水塗到五色線上,拴在左臂,避邪鎮惡。

第五是養鴝鵒(qú yù),這個東東不認識吧,風月君一百度,原來俗稱“八哥兒”,也就是鸚鵡。唐人在端午這一天會把毛羽剛長全的、準備精心培養的鸚鵡用剪刀剪去舌尖,爲的是它以後更會說人話。

宋徽宗《五色鸚鵡圖》

第六是用蘭湯洗澡。蘭湯就是泡着蘭花的洗澡水。這種習俗從先秦時就開始流行。這個蘭並不是蘭花,而是佩蘭,也就是孔子《幽蘭操》的蘭。這種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因此端午節也叫浴蘭節。只是後來佩蘭不大好找,人們都用艾草替代了。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可治病、去邪氣。我想讀者諸君昨日沐浴“艾湯”的應該也不少吧。

第七爲郊野結廬。大唐剛從魏晉南北朝過來,隱逸之風猶存,再加上崇尚道教,更講究修心養性,因此那時候基本上所有上檔次人都會在野外蓋一草廬,有時間就去住兩天,喝喝茶,讀讀詩,散散心,跑跑步。一般端午節這天就是搭建草廬的良辰吉日。

第八爲蓄藥。就是在這一天會到山上採摘各種中草藥,不管有用沒用,一起採回來存起來。因爲這一天邪魔外道都被闢走了,因此採來的藥更有解毒祛病的功效。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唐朝人都是如何過的呢? 第2張

採草藥

第九爲鬥百草。鬥百草源自周代,分文鬥和武鬥。文斗大概意思就是看誰收集的花草種類多,收集最多的那個人肯定勝出。當然你要是能夠搞到奇花異草,也能彌補數量的不足。唐中宗時,樂安公主爲了能夠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特地派人前往南海取一種比較罕見的“美須”草跟人鬥草。唐代的鬥百草一般大多是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當然也有好多青年男女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不軌意圖前來鬥草的。這幫狗男女鬥着鬥着,居然就搞起了對象,談起了戀愛。

武鬥一般爲孩子玩。找來又粗又長的笨草,打一結,然後把對方的草勾住,用力往後一拉,看誰能把對方的草拉斷。話說風月君在孩童時也玩過這個遊戲。只是不知道還有這麼多講究。

羣嬰鬥草圖

唐人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有一個忌諱,就是男女之間這一天不能敦倫,也就是行房,也就是行周公之禮,也就是,咳咳,不能說的那麼直露。爲啥有這忌諱,傳言有一對夫妻不信邪,就要在這一天做,不想忽然看見牀邊有一死掉的小孩,不一會兒就不見了。不久這家女主人就死掉了。因此人們相互傳言,這一天應該戒色。

題目起得不好,大家多擔待點。風月君本來想起個“唐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這麼一個低調凡庸沒內涵的名字,可是就怕沒人看啊。話說風月君也是個希望得到關注的人噻。昨天費心巴力寫一篇,居然點擊才兩萬多。不過昨天大過節的,風月君不怪大家。順便說一句,端午節這天在唐朝也是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