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創造了“永徽之治”。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唐朝人口最多300萬戶,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曾一度增長到380萬戶。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如此評價: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如果說“永徽之治”僅僅是“貞觀遺風”,實際上並不公允,畢竟,唐高宗對唐朝也有諸多貢獻,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征討高句麗時折戟,在唐高宗時期,大將蘇定方一度征服了朝鮮半島。唐高宗時期的名臣劉仁軌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華。唐朝疆域最大的時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間。

然而,儘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後人認可的地方,歐陽修在《新唐書》中如此評價唐高宗:

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歐陽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溺愛衽席”,說白了,就是唐高宗過於軟弱,寵出來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最終導致“貽禍邦家”,唐朝江山差點斷送在武氏手裏。

歷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軟弱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連他的父親李世民也認爲李治太過軟弱,曾一度想更換一位庶子擔任太子。

衆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並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間,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後登基爲帝。李世民登基後,最先安排了三個人的位置,即:尊父親李淵爲太上皇,封妻子長孫氏爲皇后,封嫡長子李承乾爲太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世民一度認爲,太子李承乾必將接替自己,成爲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第2張

李承乾身爲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爲太子的詔書上,李世民曾誇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現,也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太子。只是,隨着其他兄弟的成長,李承乾對自己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獲得父親寵愛,李承乾卻接連犯了幾個錯誤後,李承乾一度誤以爲李世民會改立李泰爲太子。

在這種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終聯合侯君集、杜荷等人發動政變,意圖逼李世民提前禪位給自己。只可惜,事情敗露,李承乾最終被廢。李承乾被廢后,本來最有希望成爲太子的李泰因爲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代價,被李世民貶黜。接下來,李世民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長孫無忌等人的勸說下,李世民立年僅15歲,成爲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爲了快速培養李治,李世民先後把自己最信任的幾位文臣武將都派到東宮輔佐太子,讓長孫無忌任太子太師、房玄齡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蕭瑀任太子太保。又讓李大亮、于志寧、馬周、褚遂良等人分別到東宮兼職。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議事,還是下朝批閱奏摺,都讓李治待在身邊學習處理政務。在培養李治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發現,太子李治聰慧有餘,但爲人太過軟弱。李世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選對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私下裏說:

“公勸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對長孫無忌說:“你當初讓我立李治爲太子,但李治性格軟弱,恐怕不能擔此大任。怎麼辦?”

聽到李世民這麼一說,長孫無忌嚇得滿頭大汗,正思考該怎麼回答,沒想到李世民說出一句更加驚人的話: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第3張

“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爲太子,你覺得怎樣?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楊氏。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脈,所以並沒有人敢輕視李恪。李恪不僅長得英俊,而且爲人豪爽,處事果斷,他在鎮守宋州期間,官聲很好,很得當地百姓擁戴。但庶子畢竟庶子,在隋唐門閥時代,庶子永遠無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廢之時,李恪顯然沒有身爲嫡子的李治佔優勢。

在得知李世民想傳位給李恪後,長孫無忌連忙嚴肅勸阻說:“萬萬不可!”

李世民問道:“爲什麼呢,難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嗎?”在封建時期,庶子以嫡母爲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順治的舅舅。在外人看來,李恪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但在長孫無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來的親外甥,當然要多搬維護。

長孫無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這纔是真正的依文治國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儲君,不可以輕易更換。”李世民認真考慮長孫無忌的話後,最終放棄了立李恪爲太子的打算。

李世民都說李恪英果類我,長孫無忌爲何不同意立爲太子? 第4張

筆者認爲,李世民經過李承乾謀逆後,更換李治爲太子,爲了培養李治,李世民有些急於求成。發現李治的缺點後,李世民竟然又要換太子,這種做法的確不妥。若真的更換庶子李恪爲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紛紛覬覦皇位,到時候唐朝可能大亂。

李治或許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後來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爲可惜是吳王李恪,他雖然被父親心儀,卻並未能成爲太子。若吳王李恪能做一個安穩的王爺也就罷了,但是,長孫無忌時刻在警惕着李恪。唐高宗登基後,長孫無忌藉助“房遺愛謀反案”,故意陷害吳王李恪,李恪最終被殺。長孫無忌陷害李恪,和當初李世民私下向長孫無忌透露想立李恪爲太子,關係很大。

有意思的是,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這句話後來應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