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恪(619年~653年),字號不詳,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爲隋煬帝之女楊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物生平

少年曆宦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時年兩歲,以皇孫身份,授湘州刺史,冊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授梁州刺史,改封漢中郡王。

貞觀元年(627年),以皇子的身份,從漢中郡王(從一品)晉封爲漢王。

貞觀二年(628年),年僅十歲,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的要職、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諸軍事(治今四川成都市),並都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共計三十六州。以年紀幼小爲由,沒有赴任,遙領職位。

同年,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說:“我看見密王李元曉等都是皇帝的親人,陛下心懷友愛,仁義比古人還要高,分給車輛輿服,委任藩屏,必須遵守禮儀,以擔負屬望。臣看見皇子拜見皇叔,叔叔們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間應有禮節,怎麼能顛倒長幼尊卑呢?臣拜倒於地請求陛下降下訓誡,作爲永遠遵守的法則。”太宗下詔對李元曉等,不必回拜吳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拜見。

赴任封地

貞觀五年(631年),拜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治今甘肅天水市),未赴;貞觀七年(633年),授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治今山東濟南),赴任一年;貞觀八年(634年),拜益州大都督,開啓親王遙領大都督的先例。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

李恪將要赴任齊州都督之前,侍奉唐太宗,與父親一起用膳。事後,太宗對房玄齡等大臣說:“我和兒子,常常想多相處。但是家與國的事情義理,實際大不相同。我希望子孫可以代代傳承,並且斷絕不合適的想法。現在,我供養太上皇,與私人感情也不同,是爲了鎮守撫慰國家,不讓太上皇憂煩,這是君主應有的孝順方式。”魏徵回答:“我聽說孝行有三種:最大的孝順,是使得雙親被尊崇;其次,是不使雙親受辱;最下,是能夠頤養雙親。現在,陛下功業大成,聲名遠揚,統治整個天下,華夏和其他民族都能安樂康泰,這正是實實在在的大孝順,遠不同於侍奉雙親左右伺候他們飲食的孝順。而且君主,怎麼能與平民一樣與子孫時常同處一室,這不是保護國家鞏固國本方法。”

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想通過世襲封建、重置封國方式,長久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因此,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將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全部世襲封建。

罷官風波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恪從蜀王改封吳王,並被任命爲潭州都督,但是卻沒有赴任。貞觀十一年(637年),拜爲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陸),赴任。同年末,李恪因彈劾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必須要提及到的是,《新唐書》記載,李恪是因爲與乳母的兒子“博簺”而被彈劾罷官,兩唐書此處記載矛盾。作爲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這次免職,還留下一段太宗納諫的佳話軼事:太宗偏袒李恪,對侍臣說:“權萬紀輔佐我的兒子,不能糾正他的過錯,罪當該死。”柳范進諫道:“房玄齡輔佐陛下,都不能夠阻止陛下游獵,怎麼能獨獨怪罪權萬紀?”唐太宗大怒,拂袖進入內殿。過了很久,單獨召見柳範道:“你爲什麼要犯顏指責我?”柳範回答:“我聽說人主聖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聖明,我不敢不進自己愚鈍的正直。”太宗這纔打消了怒氣。通過這件事,唐太宗作爲一個舐犢情深的慈父,天然的人情流態,鮮活的展現在大衆面前。

這次免官的時間並不長,貞觀十二年(638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爲安州都督[7]。將要出發赴任時,太宗寫信告誡他:“我作爲一國的君主,統治百姓;而你因爲是我的兒子而地位顯赫,讓你作爲屏藩保衛國家。你要勉勵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學習河間獻王(劉德)、東平憲王(劉能)的美德。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慾望,面對歌舞淫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這樣才能使國家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你應該自勵自勉,日日長進。你將要離開我的身邊,十分傷心戀戀不捨。想送你些珍貴的玩賞物品,又怕助長你的驕傲與奢侈,所以告誡你這些話,作爲父親的教誨。o”

或許是這封《誡子書》的作用,李恪學會自我剋制,此後史書上未再見李恪因其他過錯被罷官免職的記載。不僅如此,李恪敬畏權萬紀的剛直而善納其言,連太宗都嘖嘖稱奇,以爲此乃權萬紀的一大政績。以致日後在處理齊王李祐類似的問題上,太宗想如法再行,不想適得其反,且妄送權萬紀的性命

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在各方壓力下,廢除世襲制詔,諸藩王都督銜留存情況和出藩情況待考,李恪此後官職遷轉不詳。

這段時間,李恪可能曾出鎮宋州,併力薦賢才出仕,將州內治理的很好。但此記載,亦存在奪文有誤的可能,因此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 第2張

二次易儲

貞觀十七年(643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幹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導致太子李承乾被廢黜。太宗口頭許諾魏王李泰爲太子,但司空長孫無忌堅持請立晉王李治爲太子。太宗親自審問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謀儲。太宗幽禁李泰於將作監,冊立晉王李治爲太子。

不久之後,太宗懷疑晉王李治仁弱,便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李治)爲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爲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爲不可以。太宗說:“你是因爲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太宗這纔打消了念頭。同年十二月,太宗對李恪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藉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做爲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爲誡。”這段話在《貞觀政要》上的記載是貞觀十一年,因此時間上存在爭議。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從現存史書記載觀之,長孫無忌從此之後,深爲記恨李恪。

永徽蒙冤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時爲高宗李治在世最爲年長的兄長,授開府儀同三司,官拜司空,並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職。不久之後,又被改封爲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爲活命想效法紇幹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誌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有子四人,李仁(千里)、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據《資治通鑑》和《冊府元龜》[8]記載,案發後,高宗召見房遺愛:“我與你是親戚,爲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包藏禍心,罪該萬死,但是我告發吳王李恪是希望贖罪。貞觀年間,紇幹承基、遊文芝一起與侯君集、劉蘭共同謀反,後來承基告發侯君集、遊文芝和劉蘭,自己得以保全首級並得到了官爵。”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榮,怎麼能與承基相比?現在告發李恪謀反已經太晚了。”高宗於是哭着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後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劉旦和鄂邑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麼能改動法律就爲了施捨恩情呢?”高宗於是放棄了求情。

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此事,亦被後世認爲是長孫無忌應有此報。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最後被長孫無忌所害 第3張

平反昭雪

顯慶五年(659年),在長孫無忌獲罪之後,李恪被唐王朝追封爲鬱林郡王,並得以立廟祭祀,任命河間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爲鬱林縣侯來作爲李恪的繼承人。李恪在獲罪賜死後,墓誌記載唐王朝特別優待以國公之禮將其下葬,可見李恪在被賜死時已被廢爲庶人,也就是說,其皇族的身份在當時被剝奪。而顯慶五年的追贈,表明唐王朝重新承認了他李唐皇族的身份,這是其初步的平反。

但是,高宗作爲這場冤案的施害者之一,畢竟難以完全否定自身的作爲,所以並未在第一時間赦免李恪的四個兒子。光宅元年(684年),李榮獲罪,而李恪四子此時得以赦免,這才讓其長子李仁承襲父親的爵位。

神龍元年(705年)二月,中宗復辟,恢復大唐。爲了振興李唐皇族,就在這一年,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長子李千里(李仁)被封爲正一品的“成王”。神龍初,在永徽四年與李恪同時獲罪的荊王李元景得以追復爵位與封地,次年,李恪之孫、李琨次子李祗被封爲“嗣吳王”,可知,李恪被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在神龍元年(705年)年末;而他的親王爵位和封地被恢復應在神龍二年(706年)。至此,李恪才被徹底的昭雪平反。

南唐追祖

天福四年(939年)二月乙亥日,南唐國主把太祖廟號改爲義祖。己卯日,南唐國主爲李唐皇室的父母發哀,與皇后一起身着斬衰居住在草廬中,遵守初喪之禮,早晚臨喪臨持續了五十四日。江王李知證、饒王李知諤也請求身着斬衰之服,沒有被允許。李建勳之妻廣德長公主也穿着喪服,進入靈堂哭的十分悲痛,彷彿是臨父母之喪。

辛巳日,國主下詔國事委託齊王李璟詳加決斷,只有軍務需要上奏。庚寅日,唐主把自己的名字改爲李昪,下令百官討論二祚合享的禮儀。辛卯日,宋齊丘等人議論將義祖的靈位放在七室的東面。南唐國主下令將高祖放在西室,太宗在次的位置,義祖又在更次的位置,都是不祧之主。羣臣言:“義祖是諸侯,不應該與高祖、太宗享受同樣的祭祀,請在太廟正殿後面另外建廟而祭祀。”皇帝說:“我從小就託身給了義祖,如果不是義祖對吳地有功勞,我怎麼能開啓這樣中興國家的大業呢?”羣臣於是不敢多說。南唐國主想要將吳王李恪認爲祖先,又有人說曰:“李恪是被誅殺的,不如將鄭王李元懿認爲祖先。”南唐國主於是讓官員考察兩位親王的後裔,認爲吳王的孫子李禕有功勞,李禕的兒子李峴是宰相,於是認吳王李恪爲祖先,自稱是李峴後代第五世一直到父親李榮,他們的名字生平,官員都有所撰寫。唐主又因爲經歷十九位皇帝、期間三百年,懷疑十世太少。官員說:“以三十年爲一世,陛下如果是生在唐僖宗文德年(888年),距今已經過了五十年了。”於是南唐國主便聽從了官員們的話。

同年三月庚戌日,南唐國主追尊吳王李恪爲定宗孝靜皇帝,從曾祖開始往下追溯,都追尊廟號和諡號。

後世紀念

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爲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吳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2005年7月,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羊元村附近,李恪的墓誌被發現。但是由於基建,附近的墓葬大多已被破壞,故其墓葬已不可考。此地是否爲李恪最後葬地,可能性頗大。

李恪墓誌,青石材質,志蓋爲覆鬥型,上有篆書“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周有紋飾,品相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