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是很常見的,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是很常見的,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有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大將投降很常見,降將遍地走,而且當時輿論對此也很寬容,並不認爲投降可恥。所以三國時期不少名將都有過投降的經歷,而且投降之後有些人取得的成就也遠遠超過他投降之前的。就拿曹操陣營來說,五子良將有三人都是降將:張遼原是呂布麾下大將,徐晃原是楊奉手下,張郃是袁紹手下;包括原是劉表部將的文聘以及馬超部下的龐德,這幾個人投降之後都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就連關羽都有過短暫投降曹操的經歷。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是很常見的,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

除了上述之人外,三國也有一些人的投降惹來非議比如糜芳,傅士仁,于禁等,特別是于禁,他的投降引起很多非議,後世對他詬病也很多。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了于禁和龐德,結果於禁投降,龐德寧死不屈被殺。于禁投降後的日子很不好過,關羽沒把他當回事關在牢中沒理他,在東吳受到了虞翻的幾次羞怒,回到魏國後,早已經是物是人非,老主公曹操已經不在了,新主子曹丕對他不冷不熱,昔日的同僚鄙視他躲着他,在後面對他議論紛紛,朝野上下沒人同情他。可問題是既然三國時期投降很常見,大家對此也見怪不怪,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是很常見的,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 第2張

第一,最大和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同樣是襄樊之戰中被俘的龐德表現和他截然相反,龐德的舊主馬超和他的哥哥都在劉備手下,關羽勸降他,按理來說龐德此時投降劉備順理成章,可就是這樣一位投降曹操沒幾年,在曹操軍中職位和資歷不如他的龐德反而怒斥關羽寧死不降;而作爲很早就追隨曹操,在軍中資格和職位更高的于禁反而投降了,這樣一對比反差太大。而曹操的一句話“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更是使得世人看不起于禁,這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第二,和當時于禁的地位有關,于禁是曹操軍中老資格的宿將,又是五子良將之首,還是唯一獲得假節鉞的大將,這個待遇就連曹仁夏侯淵張遼等人都沒有!何謂假節鉞?通俗點說,就是戰時可以先斬後奏,可以代替曹操行使權力,想殺誰就殺誰。也就是說襄樊之戰他是最高指揮官,連曹仁名義上都要受他節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場戰役到了最後是最高指揮官投降了,這對投降一方的震動和打擊得多大。

三國時期武將投降是很常見的,爲何唯獨于禁投降非議多? 第3張

第三,和曹丕的態度有關,比起他父親曹操,曹丕的胸襟太小了。于禁投降,曹操也只是感慨了一番,依然善待他的家人。曹丕不是,遠的不說,就因爲年輕時找曹洪借東西曹洪吝嗇不借,曹丕登基後就打擊報復把曹洪下到了大獄中。于禁回到了魏國後曹丕表明上沒說什麼,卻在於禁拜謁曹操陵墓時,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這讓于禁情何以堪,終於是羞愧而死。可惜曹操死得早,如果曹操還在,以他的氣度和胸襟,于禁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後世也就不會那麼苛求于禁。

第四,性質有所不同。張遼和文聘是舊主已死,張郃是舊主待其不仁,徐晃雖然是棄楊奉而去,但是滿寵要他殺舊主交投名狀時被徐晃斷然拒絕,于禁投降更多的是貪生怕死(也有觀點認爲他是爲了保全手下幾萬士卒的命而選擇投降的)。這樣一對比,使得於禁的投降讓人不齒。

無論是苟且偷生也好,還是爲了手下將士的性命忍辱偷生也罷,於文則這一降,使得自己前半生的努力毀於一旦,只落得後人對他行爲的不恥,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