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涇原兵變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涇原兵變是唐德宗時期一次影響深遠的事件,以此事爲分水嶺,兵變之前的唐德宗銳意削藩,頗有中興明主的風範,兵變之後他改變了激進的政策,對藩鎮割據採取了姑息之策。

對於涇原兵變,以往多是分析其負面影響,但是其實這次兵變也有許多積極因素,唐德宗此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做了積極的調整,爲之後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唐德宗繼位後顯示出中興的朝氣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對安史餘部採取姑息政策,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辛酉,代宗崩。癸亥,(唐德宗)即位於太極殿。丙子,詔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皆停。丙戌,詔禁天下不得貢珍 禽異獸,銀器勿以金飾。丁亥,詔文單國所獻舞象三十二,令放荊山之陽,五坊鷹犬皆放之,出宮女百餘人。

唐德宗繼位後的這些措施頗有中興氣息,他決定改變朝廷之前對藩鎮姑息之策,併爲此做了各方面的準備。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在財政上,唐德宗任命楊炎爲宰相,對財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兩稅法,增加中央財賦。

在處理民族關係時,唐德宗注意改善與吐蕃的關係,吐蕃在唐肅宗和唐代宗時,趁唐朝調走西北駐軍平定“安史之亂”,攻佔了唐朝的河西、隴右、劍南西山諸地,成爲唐朝嚴重的邊患。

大曆十四年,唐德宗繼位不久後就派出太常少卿韋倫出使吐蕃,並且主動遣返被唐代宗扣壓的吐蕃使者和俘虜。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唐朝與吐蕃在清水會盟,唐朝達到與吐蕃和好的目的,唐朝的邊境壓力減小,唐德宗可以從西北調集部分兵力削藩。

二、都是削藩惹的禍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逝,其子李惟嶽請求繼承父親之位,被銳意削藩的唐德宗拒絕。

李惟嶽於是勾結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樑崇義,以武力抗拒朝廷。

唐德宗調集兵力,堅決鎮壓這次叛亂。“時內自關中,西暨蜀、漢,南盡江、淮、閩、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

戰爭初期,朝廷的討伐進展順利,到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山南節度使樑崇義兵敗自殺,成德的李惟嶽被手下大將王俊武殺死,並向朝廷請降。魏博的田悅被壓制於魏州,淄青的李納被圍困於濮州,只有這兩人還在做困獸鬥,此時的削藩形勢一片大好。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第2張

但是急躁的唐德宗走了一步臭棋,在削藩還未完全取得成功時,他就急於重新分配河北地盤,他將成德一分爲三,任命張孝忠爲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爲恆、翼二州都團練觀察使,另一降將康日知爲深、趙二州都團練觀察使。

這個分配方案讓王武俊和幽州節度使朱滔非常不滿,王武俊認爲自己殺死了罪魁禍首李惟嶽,功勞比張孝忠大,得到的封賞卻不如張孝忠。此時的深州被朱滔拿下,唐德宗卻要他將到手的肥肉吐出來,因此他也心懷憤恨。

王武俊和朱滔的不滿被老奸巨猾的田悅洞察,他派人聯絡這兩人和李納,四人決定結盟共同抵抗朝廷。

王武俊和朱滔聯兵南下救援魏州,建中三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十二月,淮寧節度使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加入叛亂。

三、涇原兵變

唐德宗急忙調兵遣將平定叛亂。李希烈的叛亂阻斷了漕運,使朝廷的財政更加捉襟見肘,唐德宗任命哥舒曜爲東都、汝州節度使,帶兵與各道軍共同攻打李希烈,哥舒曜最初取得小勝,後來被李希烈派兵圍困在襄城。

爲了援救哥舒曜,唐德宗徵召諸道兵馬前往襄城,在長安西部防禦吐蕃的涇原兵也被徵調。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二日,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領五千士兵抵達長安。士兵們希望得到朝廷的賞賜,誰知朝廷一毛不拔,沒有任何賞賜,將士們憤憤不平。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第3張

十月三日,涇原軍前進到了滻水。唐德宗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賞軍隊,京兆尹王翔只准備了粗茶淡飯招待士兵們。

士兵們怒火中燒,將飯菜踢翻,揚言:“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

德宗得知消息後,急忙命令賞賜涇原士兵們布帛二十車,並讓普王與學士姜公輔前往安撫,但是爲時已晚,亂兵們攻入京城,掠奪府庫的財物,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

涇原叛兵擁立被唐德宗扣壓在京城的太尉朱泚爲首領,朱泚爲幽州節度使朱滔的兄長,朱滔稱王反叛朝廷後,曾經寫密信給朱泚,卻被截獲上報給唐德宗。

唐德宗雖然沒有殺朱泚,但是解除了他的職務,實際上把他軟禁起來。

此時朱泚得到涇原士兵的擁立,於是決定向唐德宗展開報復,十月八日,朱泚在長安稱帝,他親自帶兵圍攻奉天,幸虧奉天城內的大將渾瑊守城有方,一直堅守到李懷光帶領的朔方軍趕來援助,朱泚看到已經沒有攻克奉天的希望,被迫撤軍回師長安,歷時一個月的“奉天之難”才結束。

涇原兵變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奉天避難時,唐德宗接受宰相陸贄的建議,寫下了《罪己詔》。

《罪己詔》體現了唐德宗的削藩政策變得更爲務實《罪己詔》寫到“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罪實在予,永言愧悼”。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有以忠勞,任膺將相,有以勳舊繼守藩維。……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及所管將士官吏等,一切並與洗滌,各復爵位,待之如初,仍即遣使,分道宣諭。朱滔雖與賊泚連坐,路遠未必同謀,朕方推以至誠,務欲宏貸,如能效順,亦與維新。其所加墊陌錢稅間架竹木茶漆榷鐵之類,悉宜停罷。

唐德宗的這篇《罪己詔》非常有名,作用也很大,它出自宰相陸贄之手,儘管如此,詔書也體現了唐德宗執政風格的轉變。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第4張

首先是承認自己的過錯,認爲目前的危局是由自己造成的。

其次是改變了以往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的錯誤策略,赦免了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和朱滔的罪過,將打擊目標鎖定爲稱帝的朱泚。

這個轉變收效明顯,田悅、王武俊、李納皆去王號,上表謝罪,重新歸順朝廷。

李希烈和朱滔則頑抗到底,興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稱帝,國號“大楚”,不久被朝廷擊敗,貞元二年(786)四月初二日被手下大將陳仙奇毒死。

興元元年朱滔被王武俊和李抱真打敗,被迫向朝廷請罪,唐德宗赦免了他。

興元元年五月,名將李晟收復長安,朱泚倉皇出逃,逃跑途中被手下殺死。至此“四王兩帝”之亂被平定。

最後是罷除爲了籌集軍費而增加的增商稅、稅間架、除陌錢等不得人心的政策。

唐德宗由於削藩的開支大,於是決定向長安的百姓徵收苛捐雜稅,喪失了民心。

涇原亂兵洗劫長安時,他們打出這樣的口號:“汝曹勿恐,不奪汝商貨僦質矣!不稅汝間架陌錢矣!”由此得到部分百姓的擁戴。

唐德宗痛定思痛,終於決定廢除這些不得民心的苛捐雜稅。因此《罪己詔》使“四方心大悅,士卒皆感泣”。

對河北藩鎮起到一定打擊,分化河北叛軍的陣營在討伐成德李惟嶽的戰爭中,幽州節度使朱滔趁機擴大了地盤,成爲河北實力最強的藩鎮。

涇原兵變後由於唐德宗的分化,魏博的田悅和成德的新繼承者王承宗倒向朝廷,在朝廷和這兩大藩鎮的打擊下,朱滔的元氣大傷,被迫投降。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第5張

由於朱滔被魏博和成德牽制,使他南下和朱泚會師的願望破產,避免了局勢進一步惡化。

唐德宗的削藩,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成果,李惟嶽、樑崇義被殺,魏博的田悅、淄青的李納、幽州的朱滔受到沉重打擊,稱帝的朱泚和李希烈被殺死,對各藩鎮起到一定的震懾力,中央的權威得到一定的重振。

採用懷柔手段削弱藩鎮涇原兵變後,唐德宗對藩鎮減少動用武力,他通過更懷柔的策略,削弱他們的權力。

第一是採取衆分節度使的方法,減少藩鎮的地盤。浙江東西道是重要的財賦之地。貞元四年,浙江東西觀察使韓滉病逝,唐德宗將浙江東西道一分爲三,浙西治潤州,浙東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

幽州節度使朱滔和劉怦相繼病逝後,唐德宗趁機將幽州的棣州和淄青的德州劃分出來,由橫海節度使管轄。

第二是由朝廷任命節度使,收回藩鎮的權力。貞元十六年,義成節度使盧羣病死,唐德宗派尚書左丞李元素接任。貞元十七年,河東節度使鄭儋死後,唐德宗派刑部員外郎嚴綬接任節度使。

大力發展神策軍涇原兵變使唐德宗深刻領會到“槍桿子出政權”的思想,因此他加強對中央軍——神策軍的建設。

爲了擴編神策軍,唐德宗採用了三種方式。第一是收編其他藩鎮的軍隊。比如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死後,他的軍隊被編入神策軍。

第二是朝廷派神策將鎮京畿和西北諸鎮,將這些藩鎮神策軍行營。比如唐德宗曾經以右神策軍都將李晟鎮鳳翔,之後鳳翔成爲神策行營的一部分,併入神策軍。

第三是不定期招募新兵。經過不斷髮展,到貞元十四年(798年)時,神策軍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

神策軍的壯大,不但可以抗擊吐蕃的入侵,也負責拱衛京師的安全,更給後來的唐憲宗留下一支數量龐大的精銳之師,神策軍在唐憲宗時爲平定各藩鎮立下汗馬功勞。

調整民族政策“奉天之難”前,唐朝和吐蕃基本保持了比較和睦的關係。“奉天之難”後,唐德宗請求吐蕃出兵幫助討伐朱泚,並承諾收復京師後割讓安西、北庭兩鎮給吐蕃。

涇原兵變帶來了哪些影響?唐德宗因此作出了哪些調整? 第6張

吐蕃發兵幫助平定朱泚叛亂後,他們向唐德宗討要安西、北庭兩鎮。由於大臣們強烈反對,唐德宗拒絕了吐蕃的要求。

兩國因此交惡,之後吐蕃重新成爲大唐的邊患。

貞元三年(787年),吐蕃大相尚結贊假意要和唐朝結盟,雙方在平涼會盟。

狡猾的尚結贊在平涼埋伏了三萬人馬,唐朝參加會盟的將士“士死者五百,生獲者千餘人”。

平涼劫盟後,吐蕃頻頻入侵唐朝邊境,成爲唐朝最嚴重的外患。

爲了解決邊患,唐德宗起用了三朝元老李泌爲宰相,李泌提出“西聯大食、北和回紇、東結南詔,以困吐蕃”的偉大戰略。

北和回紇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唐德宗放下與回紇的恩怨,主動示好,貞元四年,唐德宗將鹹安公主嫁給回紇的合骨咄祿可汗。

貞元五年,吐蕃攻陷唐朝的北庭,北庭是回紇進入西域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對回紇非常重要。

因此回紇集結重兵,於貞元六年與吐蕃在北庭展開血戰,經過一年多的激烈爭奪,回紇從吐蕃手中奪回北庭,並且重創吐蕃。

東結南詔南詔被稱爲“吐蕃之右臂”,在唐玄宗時背叛唐朝與吐蕃結盟。爲了斬斷吐蕃右臂,唐德宗派韋皋出任西川節度使。

韋皋到任後,加強對吐蕃和南詔的防禦,同時對南詔展開招撫。韋皋在西川多次擊敗吐蕃,收復了被吐蕃佔據的領土,也對南詔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

吐蕃在西川被唐軍擊敗後,將原先和南詔的兄弟關係改爲臣屬關係,對南詔橫徵暴斂,使南詔國主異牟產生了背蕃歸唐的想法。

貞元十年(794年)正月初五,唐朝的使臣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確立了南詔臣屬於大唐。李泌提出的斷吐蕃右臂的願望終於實現。

唐德宗通過與回紇和親、招撫南詔的民族政策,扼制住吐蕃咄咄逼人的態勢,到貞元末年,基本解決了吐蕃爲患的問題,爲元和中興創造了穩定的邊疆局勢。

結語

涇原兵變對於唐朝政府來說,既是災難,也是機遇。它使唐德宗的削藩大計夭折,大唐差點因此滅亡。

但是,這次兵變使唐德宗改變了急躁的削藩政策,在經濟上,他取消了因爲削藩而臨時增加的苛捐雜稅,在政治上,他改變了急躁的削藩政策,改爲更懷柔的方式;軍事上,他大力發展神策軍,使朝廷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中央軍;外交上,他採納李泌壓制吐蕃的策略,基本解除吐蕃對唐朝的威脅。

唐德宗做的這些調整,爲日後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