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大禮議”是什麼意思?朱厚熜是如何做的呢?

“大禮議”是什麼意思?朱厚熜是如何做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間的一場皇統問題上的政治爭論,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爲其改換父母的問題所引起。最終嘉靖皇帝挫敗了楊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顧嘉靖皇帝繼位的實情而強迫嘉靖皇帝依照漢宋舊例改換父母的圖謀,確保了明代法律的尊嚴和政治的秩序。

“大禮議”起因簡單,即外藩入嗣,欲尊其生父,而廷臣逆之,於是興大禮之獄。具體解釋就是: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於豹房,武宗無子,也沒有同父兄弟,廷臣只能商議迎立朱姓外藩藩王即位。

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以“兄終弟及,誰能讀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爲由,力推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武宗的生母張太后支持。遂以皇帝遺照、太后懿旨的形式將立朱厚熜爲帝的消息昭告天下。

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按儒家傳統,朱厚熜需要拋棄自己原來的父親,以過繼人的身份入孝宗一系。打個比方,孝宗是朱家長房,興獻王是二房,現在長房無人,需要從而二房過繼一個繼承人來繼承家業。所以過繼過來的人入繼長房,應稱伯父孝宗爲父親,稱親生父親興獻王爲叔叔,這是符合封建禮制的。

朱厚熜先答應了這一條件,正式即位,即世宗嘉靖皇帝。但成爲嘉靖皇帝的他又反悔了,不想拋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想追封自己的父親興獻王爲帝,即明睿宗。朝臣自然不幹,大禮之議遂起。

“大禮議”是什麼意思?朱厚熜是如何做的呢?

“大禮議”的正式起因是,即位後的嘉靖按慣例商討武宗和嘉靖生父興獻王的諡號和祭祀方式。楊廷和等朝臣主張,嘉靖皇帝以旁系藩王入繼大統,必須尊伯父孝宗爲父。

祭祀時,對親生父親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對生母改成“皇叔母興國大妃”,自稱“侄皇帝”。楊廷和的這種看法得到十幾位重臣認同,他們聯合上疏,並態度強硬,稱“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

對於嘉靖來說,位子本來就是從天而降。皇位是大臣們擁立的,所以皇帝當的並不自由,時時刻刻感到朝臣們的限制。現在朝臣們又以強硬態度逼着自己認伯父爲親父,對年輕氣盛的嘉靖來說,這是不可忍受的。

但剛十五歲的嘉靖政治手段怎及三朝元老楊廷和,嘉靖最開始打算用高官厚祿收買楊廷和,楊廷和不爲所動,嘉靖屢次想爲興獻王提升諡號都被楊廷和的內閣駁回。

嘉靖元年七月,事情突然發生了轉機。新科進士張璁揣度聖意,認爲順從皇帝是政治上快速升遷的手段,所以張璁上疏,稱“繼統不繼嗣”。就是說大明王朝沒規定必須父子相承,嘉靖繼承的是太祖、成祖江山,同爲太祖子孫,不需要入繼孝宗一系。

同時,張璁明確支持嘉靖稱興獻王爲生父、提高興獻王的祭祀待遇。以張璁爲代表議禮派遂成。但張璁人微言輕,很快被重臣踢出京城,嘉靖也被迫妥協,對孝宗稱皇考,對興獻王稱“本生父”,興獻王妃爲“本生母”,嘉靖通過此事得到的教訓是,先穩固權力再徐圖緩進。

嘉靖三年,嘉靖迫使三朝元老首輔楊廷和辭職。楊廷和雖然下野,但老人家影響還在,守禮派仍然氣勢洶洶,掣肘嘉靖皇帝。嘉靖認爲最大的“頑固派”楊廷和已除,所以“大禮議”的方向也應該改變,本來“大禮議”只是爭嘉靖是管興獻王叫生父還是叫叔父,現在變成了嘉靖要把興獻王追封爲帝、興獻王妃追封爲後,此言一出,守禮派官員甚是激動。

爲了阻止皇帝,守禮派官員採取了極端做法——“伏闋”。九卿、翰林、督察院御史、諸司郎官、六部、大理寺屬共二百二十九人跪伏左順門,請嘉靖收回成命。嘉靖大怒,遣錦衣衛擒爲首者八人,這一做法,使得百官用“哭門”對抗。

衆人在左順門大哭,嘉靖帝一見這種情況更惱怒,讓宦官盡錄諸臣姓名,然後把一百九十人逮捕入獄,其餘之人待罪。對參與“伏闋”的官員處罰是四品以上罰俸、四品以下廷杖,當場打死十七人,此即爲“左順門事件”。此事件展示了嘉靖的決心,絕對要封生父作爲皇帝,但更多的是表現自尊,皇帝決不能被臣下左右。

左順門事件後,守禮派被瓦解,一干重臣全被免職,嘉靖的朝中異己全部被排除。而遠在京外的張璁一直是嘉靖的鐵桿支持者,嘉靖也記在心裏,嘉靖四年張璁等支持嘉靖皇帝的人被調回京城,委以重任,議禮派得權。

嘉靖的願望終於實現,嘉靖生父母被追封爲帝、後。嘉靖的鐵桿支持者張璁則以火箭式的速度上升,從嘉靖四年回京,到嘉靖八年升任內閣首輔大學士,僅四年位極人臣。

“大禮議”經過左順門事件,終於結束了,結局就是嘉靖帝和張璁的雙贏,嘉靖追封興獻王爲明睿宗,興獻王生平也被寫入《明實錄》,嘉靖可以公開稱興獻王爲“皇考”,稱孝宗爲“皇伯考”;張璁位極人臣,一時殊榮。但是“大禮議”真的就是爲爭個爹的稱號嗎?事情遠遠沒這麼簡單。

表面上,嘉靖的確是爲自己親生父母爭取榮耀,但更是的一層是皇權和相權之爭。楊廷和等閣臣鑑於武宗朝時期,皇權極大,皇帝肆無忌憚,對國家危害甚多,所以想以傳統儒家士大夫的治國平天下爲己任,爲大明天下出一份力,以制約皇權爲目的,加強臣下的權力,防止皇帝過度荒唐。

嘉靖皇帝的想法則正好相反,嘉靖皇帝朱厚熜以外藩身份繼承大統,完全是天上掉餡餅的事,得位全靠楊廷和等重臣推薦,本來就有寄人籬下之感;但是皇帝獨尊,身在皇帝之位,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有讓嘉靖又產生了對臣下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就需要通過臣下對皇帝的順從來體現。所以兩方各不相讓,纔有了“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是什麼意思?朱厚熜是如何做的呢? 第2張

“大禮議”之事本來是嘉靖想看清朝局,看清朝臣會不會服一個外藩之子來繼承皇位。其中雖有嘉靖想孝順親生父母的意思,但更多是想驗證皇權對臣下的威懾力之大小。“大禮議”事情的發展很明顯,剛即位的嘉靖權力受到臣下制約,做事束手束腳,所以嘉靖纔有了一時間的順從。

但是隨着嘉靖個人權力的鞏固,他刻意展現皇權的獨裁性,“左順門事件”即是證明。“大禮議”之後,嘉靖皇帝也許是感到勞心勞力,遂深居宮中,一心求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可皇權卻絲毫沒有下降,臣下也未出現謀反的事件,可見嘉靖對皇權鞏固的程度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