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打仗遇到攻城時,守城士兵不推倒梯子反而扔石頭和木樁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打仗遇到攻城時,守城士兵不推倒梯子反而扔石頭和木樁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代打仗攻城時,爲何守城士兵不直接推倒梯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個橋段。兩軍作戰,一方準備攻城時,都會使用頂端帶有倒鉤,類似於繩梯(雲梯)的道具。

進攻時,將梯子搭在城牆上,士兵一股腦兒往上爬,而守城士兵一般都會用石頭或木樁往下扔。你來我往,雙方都是精疲力竭,只有堅持到最後才能獲得慘勝。

有人就問了,爲何守城士兵不直接將梯子推倒或者割斷,反而要往下扔石頭和木樁,與攻城士兵進行消耗體力的拉鋸戰呢?

這個問題的由來,主要是歸咎於部分古裝劇,因成本所限,對攻城戰役場面的刻畫有些單薄。其實,古人曾發明出了12種攻城器械與戰鬥方法,並沒有什麼像繩梯的工具。

古代打仗遇到攻城時,守城士兵不推倒梯子反而扔石頭和木樁的原因是什麼?

《墨子·備城門》記載:“臨(臨車)、鉤(鉤車)、衝(衝車)、梯(雲梯)、堙(築堙,yin, 堆成的土山)、水(淹)、突(撞擊)、穴(地道)、空洞(挖地道塌牆)、蟻傅(爬牆)、轀(轒轀)及軒車。

春秋時代末期,墨家已發明出12種運用到攻城戰役中的特殊器械。在這十幾種器械中,有專門掩護士兵的“炮車”,還有特殊的“揚塵車”、“風扇車”,包括“呂公車”、“牀弩”、“拋石機”,這些威力巨大的武器裝備。

又據《詩經》記載(《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使用“鉤援”這種攻城器械。“鉤援”,其形狀類似於生活中常見的梯子,“鉤援”頂端設有能勾住城牆的鉤子,其材質大多爲硬木所製造。

另外,《詩經》還記載另一種攻城器械,即爲“臨車”。

“臨車”其外形是一輛可以移動的木製車,當攻城士兵將戰線推進到城牆下時,他們將“臨車”搭在城牆末端,用槓桿和齒輪將“臨車”一層一層往上攀升。

“臨車”的長度,一般和城牆高度差不多,或者超過城牆高度。無論“臨車”還是“鉤援”,它們外形雖然像梯子,但其實都是異常堅固的攻城器械。

初中物理都學過,三角形是最爲穩定的一種圖形代表。“臨車”和“鉤援”末端都可以搭在城牆上作爲着力點,底端也有固定器械與城牆形成了大幅度斜面,着力點異常穩固。

因此,守城士兵想輕易將這種攻城器械推倒或者砸爛,幾乎有些天方夜譚。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叫做“呂公車”的攻城器械。這種武器裝備是一種多層塔樓,底部有軸輪,用於推進。各層之間以木質隔板隔開,每一層都可容納數10名士兵。

“呂公車”體型龐大,外形堅固,藏在隔板內的士兵,可以用弓箭對守城兵卒進行遠程進攻,“呂公車”也可以看成是“臨車”和“鉤援”的升級版。

通過以上史書記載的內容,也能說明一點,古代雲梯是異常堅固的。春秋時期兩軍交戰時,便已經使用雲梯這種攻城戰具。簡單來說,古代雲梯是憑藉滑輪控制升降,頂端還有抓鉤固定於牆上,最下方還有可以活動的輪軸,形狀像是如今的消防雲梯車。

古代打仗遇到攻城時,守城士兵不推倒梯子反而扔石頭和木樁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這種裝備異常堅固,利用滑輪進行摺疊展開,與城牆形成三角形的着力點。這樣一來,守城士兵無法輕易將雲梯給推開。

由於普通雲梯重量和體積較大,難以移動,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古人便發明出一種名爲“輕梯”的攻城戰具。

“輕梯”結構大多是以硬木製作而成,外形和如今使用的雙層梯差不太多。守城士兵若是刀劈斧砍,確實能把“輕梯”給斬斷。

然而,“輕梯”是在本方士兵掩護,並配合其他攻城道具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攻城方一旦使用“輕梯”,便意味着對這場戰爭已十拿九穩,很快就會登上城牆。

前面也說了,古代有諸多不同的攻城道具。光是雲梯,就細分爲好幾種。《孫子兵法》曾有記載,久攻不下,進攻方將會蒙受巨大損失,繼而轉化爲“攻之災”。

所以古人選擇攻城時會十分謹慎,不僅兵力要超過防守方,還要根據對方的城池堅固程度與否,實行合適的戰術部署。

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古軍隊進攻襄陽。直至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南宋守將呂文煥力竭投降,蒙古人才成功攻破襄陽城。連戰力剽悍的蒙古人,都用了6年之久才攻下襄陽城,足以可見城牆的堅固程度。

與之同理,冷兵器作戰時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雙方不會進行慘烈的攻城戰。發生攻城戰時,進攻一方必定要做好萬全準備,各種攻城道具需要提前運往前線,進行多兵種作戰和各種工具來回配合使用,提高本方的作戰效率。

古代打仗遇到攻城時,守城士兵不推倒梯子反而扔石頭和木樁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守城一方往往處於被動,既要承受敵人遠程火力壓制,還要觀察敵人是否通過雲梯爬上城牆。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守城方往往會採用扔石頭等方法,延緩敵人的進攻速度,等到援兵趕到時,再進行最後反攻。

那麼,通過歷史典籍還有相關細節來看,古人攻城時還是特別講究方式方法的,尤其是那些攻城戰具,必定要堅不可摧。守城一方也不大可能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輕易將攻城方所使用的雲梯或者其他道具給破壞。

由於影視劇的原因,讓不少同學認爲古代攻城戰役時,那種綿軟無力的梯子纔是主要道具。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並且違反歷史常識。

玩過戰略類遊戲的朋友應該會清楚,需要攻城時,先將戰鬥力偏低的士兵派去消耗守軍體力和箭矢。等到對方應接不暇時,再配合各種器械,兵力也一定要充足。只有做好萬全準備,才能成功破城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