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和姜維爲何都不斷的進行北伐呢?

諸葛亮和姜維爲何都不斷的進行北伐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首先,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二三十年後季漢必亡,這是沒有萬一之幸的。但北伐若成,即便不能直搗黃龍克復中原,如果能拿下長安,吳國打勝合肥,將攪動宇內再次天翻地覆重新洗牌。事實上第一次北伐形勢比上後幾次當真算是極好的了,當時的隴西不像後兩次北伐時那樣城防堅固久經戰陣,可以說十數年來未聞大戰也不爲過。疑兵之計的成功加上三郡叛魏,致使魏國朝野震動,明帝甚至親臨長安。對冷兵器戰爭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決定一場戰役的關鍵因素不是軍備兵力物資城防等等數據指標,而是軍心士氣、輿論流言。諸葛亮中軍自祁山而來甚至還未爆發一場較大規模的戰役,隴右五郡即失其三,太守東遁,整個關隴地區惶恐不安。

諸葛亮和姜維爲何都不斷的進行北伐呢?

倘若沒有失街亭,倘若能再大勝一場,魏國君臣是否敢固守長安,吳國會不會再北上合肥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都實所難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句出自《諸葛亮傳》的話更是被高頻率的出現在各類影視劇中。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句話不屑一顧,認爲它就是個口號,就是個洗腦催眠,就是爲了窮兵黷武的理由藉口。可事實不是如此!事實上由北向南橫掃天下易,由南向北克復中原難,而出川地掃清六合更是難上加難,或許高祖勉強算是一例,可他面臨的形勢比武侯實在好上太多。偏安則生遲暮之心,失進取之志,此至理莫能免之。我敬佩諸葛武侯殫精竭慮盡忠職守的赤誠,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一手擎天獨力支撐的才智。他亦知自己是逆天而行,可他還是做了。

諸葛亮和姜維爲何都不斷的進行北伐呢? 第2張

他是萬代下臣子的典範和楷模,正因爲有了他,司馬仲達的所作所爲也顯得不那麼暗黑和必然了~這裏再說幾句丞相黑的點吧,例如窮兵黷武,大權獨攬,紙上談兵等等。其實這些問題確實不能說錯,但如果你篤信不疑那就真有問題了。自古名君聖主誰沒有幾分窮兵黷武,誰不大權獨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甚至包括太祖)赫赫功業誰人不是在萬千白骨之上建立起來?真當我朝疆域版圖是充話費送的咧?而國力強盛民生富足那是漢文景,唐高武等休養生息而來,但人們爲什麼多隻記得武帝太宗?至於紙上談兵不通軍事,壓根不用駁斥,真信了這點還是回去多讀點書吧。他們成功了我們敬佩,但對沒成功的武侯,大家是不是應該多一點寬容。

至於姜維,說實在的不太想談這個人。他北伐的目的太過功利,遠沒有丞相那麼純粹。說是繼承遺志,其實更應叫以北伐而自保。或許窮兵黷武這種詞放在他身上才更加契合吧。北伐的確很難,憑一州之地攻下北方大國,換作其他人都會被笑做癡人說夢,那爲什麼還要北伐?一、諸葛亮與先主有知遇之恩,又受先主囑託,從根本上,他一不可能投奔曹魏,二不可能不管不顧頤養天年,他必須要北伐,用己方的有生力量消耗曹魏的力量,小小的益州論屯田肯定屯不過偌大的北方,等你積攢夠力量後去找曹魏挑戰,那不好意思,曹魏那時的力量已經是你的幾倍了。

從劉備夷陵慘敗,五十萬軍隊灰飛煙滅之後,蜀國就已經失去了翻盤的機會了。關羽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滅了于禁軍團,使得蜀國的軍事實力直追魏國,但隨後吳國呂蒙偷襲荊州,俘殺了關羽,又使得蜀國實力跌回了第二,不服輸的劉備盡起50萬大軍討伐吳國,結果遇到了陸遜慘遭敗績,數十年積累起來的精銳盡喪,實力直接跌到三國墊底。這個時候,即便吳國和蜀國加起來,也不足以和魏國爭雄了,好在吳蜀有天險優勢,佔盡地利,也不怕魏國來攻。

但是蜀國的劣勢就開始凸顯了,失去了荊州困守四川的蜀國猶如被關進了囚籠,失去了大量的青壯又使蜀國養不起太多的軍隊,而且劉備本就是外來戶,難以得到四川本土士族的支持,人家本就是奔着你能一統江山去的,如果你只想當土皇帝人家還不如支持劉璋呢,對跟隨劉備來的荊襄士族也是一樣,四川的空間太小,蛋糕早就被本土士族分淨了,想要獲取更多的利益就必須要對外擴張。所以,爲了擄掠人口,爲了獲取更多的資源,爲了獲得大義,爲了得到士族的支持,北伐勢在必行。所以諸葛亮決不能看着曹魏安心發展,一定要北伐不斷騷擾牽制住曹魏,讓魏國沒法做大做強,不然的話蜀國就會加速滅亡。

最後,姜維爲什麼要北伐?這得從他的身份說起,他原本是魏國的人,沒有諸葛亮一手提拔就沒有他現在的地位,但諸葛亮一死,他的靠山就沒了,身居高位眼紅的人可多了,暗地裏參你一本,你咋死的都不知道,劉禪對姜維可沒有對諸葛亮那種感情,所以姜維也必須要北伐,如果他身爲將軍終日在朝中一事無爲,到時候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而繼承丞相遺志興兵伐魏是最好的避禍和立功的方式,同時,他也不可能投魏,他以前只是魏國一個沒地位的參軍,哪怕他現在去魏,魏也給不了他蜀國的地位,基於他的恩師和他以前在魏國的待遇,他不可能去投魏。因此,基於以上幾點,北伐即使再難,諸葛亮和姜維還是必須得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