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當時百姓稱之爲“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進入極盛時期。那麼爲什麼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中國歷史上的東晉王朝,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東晉政權雖然名義上司馬家的天下,可東晉一百餘年間真正掌權的皇帝並沒幾個,反而世人對於東晉政局還有着這樣一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要知道古代君王對於自己的權利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當年宋太祖趙匡胤也說過: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那麼這東晉爲何會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呢?

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其實就是王家與皇帝司馬氏共分天下,而這個王家正是魏晉南北朝時代,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指的是王導和王敦兄弟,馬則指的是司馬睿所代表的司馬氏。那王家究竟是如何做到,能與皇族一起共分天下的呢?還得從頭說起。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原,魏、蜀、吳三國歸晉,建立了晉朝,晉朝又分爲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265年司馬炎自立爲皇帝,國號大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傻子皇帝司馬衷接班,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跟隨司馬睿去南方的一些中原人,歷史上稱爲“衣冠南渡”。而晉元帝司馬睿本爲琅琊王,琅琊王氏即在其封國之內,而琅琊王氏中的王導早已是當地知名的名士,所以司馬睿便立即請王導爲自己幕僚並委以重任。可見王與馬的緊密合作關係,其實當司馬睿尚在琅琊時就已建立,而這也爲日後王導策劃司馬睿的南渡打下了基礎。

307年九月,鑑於西晉政局的惡化,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劃下離開了封國琅琊,與其他四位宗室諸王渡江來到了江南。十年後的317年,隨着北方的淪陷,懷、愍二帝的被殺,司馬睿也正式登基稱帝,建立東晉政權。然而,司馬睿的南渡與登位,絕非如文字記載般順利,如果沒有王導,王敦兄弟爲首的琅琊王氏的協助與支持,僅靠皇族身份單家渡江的司馬睿。恐怕也是凶多吉少,難得江南士族人心,並最終登臨大寶。

剛建立東晉時,王導位高權重,一切事情都有他獨斷。他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也就是相當於丞相一般。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相當於諸葛亮那個角色一般。

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牀,一同接受羣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這成何體統,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和小草豈能相提並論,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該尊卑有別”,晉元帝司馬睿纔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爲“仲父”。

司馬睿登基後,本就強勢的王氏家族也以擁立之功獲得更大的權勢。隨着王氏權勢愈大,本身就權輕衆寡的晉元帝司馬睿也就愈難駕馭,而在這權力的此消彼長之下“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爲什麼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王家行呂不韋“奇貨可居”之事

琅琊王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到了秦漢之際分爲琅琊、太原兩望郡。《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太子晉後人既爲王氏,至其十七世孫秦武城侯王離生子元、威,分別爲琅琊、太原開基。“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議大夫,始家皋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生子駿,字偉山,御史大夫。駿生二子:崇、遊,崇字德禮,大司空、扶平侯。崇生遵,字伯業,後漢中大夫、義鄉侯”這是關於琅琊王氏遠祖的詳細記載。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王家自春秋戰國特別是秦漢以來就已是全國性的名門望族,這爲後來王導能和琅琊王司馬睿結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晉書》的記載,司馬睿爲人“沉敏有度量”,故與之交好的王導看到西晉王室傾頹,便將寶壓在了他身上,“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王導多次奉勸司馬睿早點離開洛陽,回到封國,這顯而易見是讓他靜靜地等待機會。可以說如果司馬睿沒有聽從王導的建議,星夜逃離洛陽回到就藩之地,他很可能會死於後來洛陽、長安和寧平城地的屠殺,就更沒有後來的“一馬化龍”的故事了。

王家幫助司馬睿在南方建立了穩定的統治根基

司馬睿雖襲封琅琊王,是皇族。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於他的祖上僅僅是司馬懿的一個庶子,且晉武帝爲了保證自己這一脈能夠在內部順利傳承,有意識地削弱家族旁支,故司馬懿在西晉時一直是個邊緣人物,官位僅是個沒有實權的三品安東將軍,毫無政治作爲。所以剛剛“渡江”之時,南方的世家大族都對其非常不感冒。更爲雪上加霜的是,南方大族內心深處對中朝權貴排擠南方士子的行爲頗爲不滿,洛陽權貴則認爲南方世族不是正統的大族,二者誰也看不上對方,更不要說談合作了。

王導爲了使司馬睿能夠在南方的豪族中樹立微信,進而能夠“劃江而治”,建立穩固的統治根基,便心生一計,利用堂兄王敦在南北方世族中的微信和聲望來擡高司馬睿的威望。此時的王敦早已在官場春風得意,不但擔任過中書令、中書監這樣的顯赫官職,而且還是晉武帝的乘龍快婿,所以他在南北方的世家大族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王導便利用這個優勢,在三月三日上巳節之時安排司馬睿出城關禊會,同時自己和王敦則率領一衆中州士族前呼後擁,騎馬隨行。並且王敦還對司馬睿畢恭畢敬,以顧、沈、陸、周爲代表的南方諸大族看見之後頗爲震懾,開始從心裏認同司馬睿的領導地位。

王導乘勝追擊,勸諫司馬睿藉機收攏南士之心,他說道:“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心克己,順應民心,以此招徠四方俊傑。如今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更爲用人之機”。司馬懿“頗納其言”,這才實現了南北方士族的精誠合作,爲東晉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琅琊王氏能夠與司馬氏“共天下”呢? 第2張

王家構建了建康朝廷的基本框架。

在王導勸司馬睿盡收南方之士後,下一步他便親自登門拜訪顧、沈、陸、週四家望族,來爭取他們對建康朝廷統治合法性的支持。正是在他三寸不爛之舌的努力下,吳地大族才逐漸放下架子,接受了司馬睿的統治。王導主持東晉朝政期間,秉持“寧使網漏吞舟,勿以察察爲政”的原則,一不整頓吏治,二不鼓動北伐,唯清淨爲務,無爲而治。這有力地使剛剛成立不久的東晉朝廷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更多士族的支持。

王家起到了穩定東晉朝政的作用

在外,王敦作爲東晉初期軍隊的實權派,與陶侃、庾亮等當時的“各路軍閥”相互制約,拱衛了建康朝廷的安全。儘管後來他發動叛亂,但是不得不說他仍爲東晉的建立提供了軍事的支持。在內,主政建康的王導則充當“離岸平衡手”,團結各派勢力不讓任何一方做大做強,穩固了司馬家族在南方的統治。在後來的王敦之亂中,王導毅然決然與王敦劃清界限,並毫不猶豫地派兵鎮壓,這也使王導能夠保住晚節,王家得以繼續主政朝廷。

晉元帝曾經對王導說過“卿乃吾之蕭何也”,並稱其爲“仲父”,充分體現了他對琅琊王氏的充分信任,也表明了王家在司馬睿的“光啓中興”之工中不可忽視的功勞。可以說沒有琅琊王氏,東晉萬不可能那麼快便在南方建立穩固的統治,所以“王與馬,共天下”也就不足爲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