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裴炎是唐朝的宰相,爲何會被以謀反罪誅殺呢?

裴炎是唐朝的宰相,爲何會被以謀反罪誅殺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裴炎是受高宗遺命輔佐中宗的宰相,他爲了維護李唐江山,和武則天合謀廢黜中宗,另立睿宗爲帝。但當武則天大權獨攬,睿宗形如傀儡時,裴炎又挺身而出,進行諫阻。他要求武則天還政天子。最終被誣以謀反罪殺害。

裴炎,字子隆,出身於河東裴氏,絳州聞喜人,性格寬厚,不苟言笑,從小就是個刻苦鑽研學問的好學生。青年時期裴炎在弘文館就讀的時候,每逢休假,其他同學外出遊玩,裴炎仍然在刻苦學習。其他同學畢業出仕,他卻說自己學業未成不肯畢業。求學十年,裴炎在《春秋左氏傳》、《漢書》等幾門學問方面有頗深造詣。

後來裴炎明經科考試通過,從地方上的低級官員做起,順順當當的做到了兵部侍郎、宰相的高位,雖然沒有顯赫業績,但也中規中矩。李治生命中的最後幾年,裴炎一直在輔助太子李顯留守長安,等到李治在東都洛陽病重的時候,裴炎陪伴李顯一同去了洛陽侍候。李治死前,遺詔李顯在靈柩前繼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裴炎成了唐中宗李顯的輔政大臣,開始了裴炎最顯赫,也是最矛盾的一年。

永淳二年十二月,李治人生最後一次爲自己改元,爲弘道元年,這是一個只用了一個月的年號,下一年正月開始就是唐中宗李顯的嗣聖元年,而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年號就改過3次,分別是正月的嗣聖、二月的文明、九月的光宅。十月,“殺內史裴炎”,從輔政大臣到被殺,裴炎人生中的最後一年就是這麼過去的。

裴炎是唐朝的宰相,爲何會被以謀反罪誅殺呢?

李治死後第三天,裴炎和武則天不知是默契,還是私下做了什麼交易,“裴炎奏太子未即位,未應宣敕,有要速處分,望宣天后令於中書、門下施行。”在李顯等着登上皇位的七天權力真空期,唐王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皇太后武則天和輔政宰相裴炎結合到一起,收回了部分皇帝應有的權力,皇太后可以名正言順的對百官下令了,而非是之前需要以皇帝的名義。

李顯這個皇帝,沒登上皇位就丟了一半權利,之前李治遺詔只說皇帝如果有決定不了的軍國大事由武則天決策,而並非是武則天可以跳過皇帝直接下命令。裴炎的立場轉變,給武則天之後廢掉兩個皇帝、篡唐立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決策,必定是裴炎和武則天私下有過政治交易,二人當時就已經決定了要架空李顯。

當時的裴炎,以成爲第二個長孫無忌爲目標,希望藉助皇太后的力量來架空皇帝。但結果證明,裴炎低估了武則天,也想不到武則天會走那麼遠,這就是《舊唐書》說裴炎“見遲慮淺”的主要原因。

李治死後七天,28歲的李顯正式當上皇帝,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是個孤家寡人,老孃有跳過自己發佈命令的權力,老爹留給自己的輔政大臣竟然和老孃打成一片,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接受的。勢單力孤的李顯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就如之前漢朝皇帝一樣,準備藉助後黨的力量來對抗其他政治對手。

李治死後一個多月,嗣聖元年正月,李顯與裴炎爆發了一次衝突。裴炎堅決反對李顯的人事任命,包括李顯準備把自己的岳父韋玄貞提拔爲宰相,把自己乳母的兒子提拔爲五品官。實事求是講,李顯此舉確實不妥,韋玄貞之前剛剛從一個地方小官吏提升爲刺史,又準備提升到宰相,這個跳躍有些兒戲了。但裴炎也並非大公無私,他在仿效長孫無忌,準備給這個新皇帝立規矩。

於是,青年皇帝惱羞成怒,你裴炎是我父親指定的輔政大臣,之前也曾經輔佐我留守長安,現在卻阻礙自己施政,如何能不怒從心頭起。於是,李顯說了一句氣話,“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不過是個侍中的位置,我把天下都給韋玄貞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句氣話使李顯丟掉了皇位。

聽到這句話後,裴炎知道自己已經把這位青年皇帝得罪狠了,一旦李顯有機會,自己必定沒有好下場。於是,裴炎“懼”,害怕了,這是食物鏈上下級的壓制,與當時的實力無關。於是,裴炎再一次與武則天做了一次政治交易,二人開始商量廢掉李顯的皇位。武則天之前在李治時期曾經險些成爲大唐王朝的攝政,就是在宰相郝處俊等人的反對下才未能如願,現在宰相支持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近在咫尺,二人一拍即合,李顯的命運就被註定了。

李治死後第三個月,裴炎與程務挺等人率軍隊入宮,宣佈武則天的旨意,廢李顯爲廬陵王。李顯當時不明就裏,還在問:“我何罪?”武則天一句話把李顯打到了深淵,“汝欲以天下與韋玄貞,何得無罪!”第二天,李旦被立爲皇帝,就是唐睿宗,改元爲文明,所有的政事由武則天一言而決,李旦被安置在皇宮中,對政事不得干預。

唐中宗李顯第一次只當了兩個月皇帝就被廢掉,真是像駱賓王在討武檄文中所說:“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如果裴炎有遠見的話,當時應該順手把武則天也拿下,那麼歷史走向將完全不同。之後幾個月,武則天和裴炎這對政治盟友關係開始惡化,不確定是武則天獨佔權力讓裴炎不滿,還是裴炎意識到武則天不僅僅是想成爲掌權皇太后,估計前者可能性更大一些。

於是,裴炎開始了試圖從武則天手中奪回權力的努力,否定君王不合理的想法,這是裴炎身爲宰相的日常工作。史書上只記載了兩個事情,分別是裴炎阻止武則天給自己祖先立廟,以及保護李唐宗室親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上書,請武則天追封武家祖先爲王,設立武氏七廟。七廟是皇帝的特權,用來供奉自己七代的祖先,是王朝的代稱。武則天此舉把自己與皇帝並列,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裴炎表示反對,“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用漢初呂后專權來影射武則天,並堅決要求武則天到此爲止,不要再進一步了。武則天無奈,只得折衷,把自己五代的祖先封爲王,在幷州文水老家建了五代祖先的祠堂了事。

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都是李淵的兒子,在宗室當中算是資深親王了,聲望很高。武承嗣和武三思屢次建議武則天除掉二王,武則天也準備如此操作。其他宰相對此都是唯唯諾諾,不敢表示反對意見。唯獨又是裴炎,堅決反對,這兄弟倆才得以多活幾年。幾年後,武則天稱帝前藉着琅邪王李衝、越王李貞“反叛”一案,到底把這兄弟倆和一大批宗室親王、郡王殺掉了。

《新唐書》中記載了裴炎的一個特殊舉措,“炎謀乘太后出遊龍門,以兵執之,還政天子。會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唐王朝成立到這時,還沒有任何一個臣子有如此大的膽子。即使是裴炎私下與李旦商量這種事情,以李旦的性格也不敢參與。孤證不立。

事不過三,裴炎已經在兩件事情上違逆武則天了,第三次裴炎再也躲不過了,這次是徐敬業在揚州打起了反武大旗。正史當中沒有裴炎與徐敬業合謀的記錄,但裴炎的外甥薛仲璋是徐敬業團伙中的骨幹,在徐敬業佔據揚州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唐人筆記小說《朝野僉載》中記載,裴炎有稱帝的野心,與徐敬業合謀,準備在京城做內應。二人書信被武則天發現,其中只有“青鵝”二字,武則天是個猜謎高手,說“青”是十二月,“鵝”是我自與,意思是十二月裴炎發動。

但這個故事有些不合邏輯,當時徐敬業佔領揚州後轉頭去攻佔金陵,並沒有直接北上洛陽,與裴炎交好的程務挺當時在北方防禦突厥。如果裴炎真有想法,應該徐敬業北上,程務挺南下,裴炎再在洛陽響應,這樣纔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樣是孤證不立。

而裴炎當時的舉動,也能證明了裴炎沒有造反的想法。裴炎明確的對武則天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爲辭。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如果裴炎有其他想法,就應當隱藏自己的意圖,藉機把自己的親信武將如程務挺等人調回來,任掌軍元帥掌握兵權,而不是讓李孝逸率軍平叛。

裴炎此舉徹底激怒了武則天,有人揣摩出了武則天的想法,提出裴炎有“異圖”。武則天於是把裴炎下獄審問。有人勸裴炎服個軟,主動承認錯誤。裴炎這時已經徹底明白了所有事情,有了必死的決心,只說了一句“宰相下獄,安有全理!”有人捧武則天的臭腳,認爲裴炎有謀反意圖。卻有更多的人認爲裴炎是忠臣,有人甚至拿自己身家性命爲裴炎擔保。程務挺遠在邊疆,也上書密保裴炎。

九月,彗星見於西北,長二丈有餘,三十三日乃滅,改元光宅。當年是哈雷彗星迴歸年,是唐王朝期間出現過三次中的第一次,第二、三次分別與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時間接近,都是唐王朝最刻骨銘心的巨大改變。十月,裴炎被斬於洛陽都亭驛。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十二月,程務挺被斬于軍營。

程務挺與徐敬業集團中的幾個骨幹交情很好,這成爲武則天除掉這位一代名將的理由,直接派人到軍中斬了程務挺。程務挺是突厥的剋星,曾多次大破突厥,聞聽程務挺的死訊,突厥人宴飲歡慶,卻又爲程務挺立了祠堂,每次入侵中原的時候都會拜祭。

連帶的,與程務挺交好的另一位名將王方翼,也被捉拿下獄,流放崖州而死。加上之後被殺掉的黑齒常之,李治後期僅存的三位當世名將都被武則天殺掉,這也是武則天時期對外戰爭屢屢失利的原因之一。

武則天退位後唐中宗第二次登上皇位,爲武則天時期的冤案進行了平反,“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看來李顯是個很記仇的人,沒忘記裴炎廢掉自己的事情。但裴炎也算幸運,他大力支持和保護的唐睿宗第二次登上皇位後,肯定了裴炎當時維護自己的功績,爲裴炎平反,並追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諡號爲“忠”。後來唐德宗時期,裴炎又被列入唐王朝開國以來的第一等功臣。

裴炎是高宗李治唯一的託孤大臣,他爲何廢除中宗,倒向武則天?

首先,裴炎並不是什麼好人。有兩件事可以說明:其一,永隆二年,他的本家裴行儉大破突厥而回,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在高宗面前說了不少壞話。使裴行儉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但裴行儉胸襟寬廣,不恥於爭辯,也沒有報復裴炎,從此之後閉門不出。

其二,同一年,太子李賢與母親武則天鬧得不可開交,成爲武則天的絆腳石,於是,令裴炎等三人審問太子,扣了個圖謀不軌的帽子,將這塊絆腳石搬開。或許這時武則天與裴炎二人便達成了默契,武則天對裴炎的識相很滿意,裴炎則敬佩武則天這份爲了權力不惜搬開自己親兒子的魄力。其實,裴炎與武則天是同一類人,對權力充滿了憧憬與嚮往,生殺予奪帶來的快感,說一不二帶來的威嚴令他們無比滿足。爲了權力這個共同的目標,他們走到了一起。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需求的層次不一樣罷了。

其次,有人要問,裴炎是唯一的託孤大臣,完全可以不依靠武則天,而全力輔佐中宗,不是一樣可以獲取更大的權力嗎?其實不然,因爲裴炎在宰相團隊中資歷太淺,在宰相位置上只有短短的三年,也沒有什麼過人的軍功與政績,僅憑高宗遺詔並不足以讓他震懾羣臣。而通過擁護武則天,他很快大權在握。在裴炎的建議下,武則天從幕後走到臺前,臨朝稱制,代行君權。作爲交換,裴炎開出了自己的價碼,要求將自己從現任的門下侍中,調至中書省爲中書令,並將政事堂遷往中書省。

這並不是換個崗位那樣簡單地調動,而是打破了大唐從貞觀年間就開始的政治平衡。當時,李世民爲了保持清明的政治,創造了這種三省合議制度,由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覈,並有權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大事由門下侍中召集宰相們開政事堂合議。這是一種三省相互制約的制度。而裴炎此舉打破了這種制約,作爲中書令,他既有權起草政令,又由他召集政事堂合議,門下的駁回還什麼用呢!作爲回報,武則天答應了他的要求,裴炎成爲名副其實的首輔宰相,大權在握。這筆買賣兩個人各得所需,都很合算。

隨後,二人的合作還在進行,廢掉不聽話的中宗李顯,立了聽話的睿宗李旦。之後,裴炎打上了自己的小算盤,想通過李敬業起兵事件逼迫武則天交出權力,自己獨攬大權。但他的水平與武則天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很快被武則天扣上一頂謀反的帽子,在洛陽都亭被斬。

裴炎是唐朝的宰相,爲何會被以謀反罪誅殺呢? 第2張

裴炎的最後一年,廢了一個皇帝,立了一個皇帝,解除了武則天成爲一代女皇的最後一道障礙。如果裴炎是個大公無私的人,他就不會聯合武則天共同架空了唐中宗,這種政治投機行爲讓他登上權力的頂峯;但裴炎又是個有底線的人,他在清楚武則天真實意圖之後堅決的站在了武則天的對立面,並用自己的生命爲唐王朝殉葬、爲自己贖罪,推遲了武則天稱帝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