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孫策是如何統一江東的?到底是誰刺殺的他?

孫策是如何統一江東的?到底是誰刺殺的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策是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羣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在丹徒狩獵時爲許貢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

孫策,吳郡富春人。《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爲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但是在一次狩獵中爲被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追諡孫策爲長沙桓王。

江東割據奠基者

說到改變孫策的一場戰役乃是平江東之戰,這場戰役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建安元年。發生原因爲袁術多次沒有實現對孫策的承諾,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想法。他毅然放棄了使他父孫堅丟掉性命的傳國玉璽,以此爲代價向袁術借了三千兵,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爲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兵馬十匹,願跟隨孫策者數百人。

建安二年,乃託辭率其父所剩下的千餘兵南渡江,進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孫策善於用人,軍紀嚴明,得到周瑜及其他豪族支持,戰無不勝。孫策注意招用人才,善於採納好的計策,在加上他本人又武功高強,奮勇殺敵,因而在江東境內小有名氣,很快就贏得了小霸王的威名,奠定了江東的基礎。由此可見孫策善於利用時勢,善於抓住機會。爲自己的成功創下了良好的機遇。

孫策是如何統一江東的?到底是誰刺殺的他?

出色領導者

孫策統一了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江東集團,這點足以見證明孫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他花費了不到九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其他人可能一輩子都完成不了的大業,。在江東統一進程做出重大貢獻 ,產生深遠影響 。在他死後還爲繼承江東集團找了一個更強大的繼承人孫權,爲之目標繼續奮鬥下去。從後來的事蹟中我們並不難發現孫權確實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英年早逝

孫策的缺點造成了他的下場。郭嘉對此早有預言“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孫策爲將,智勇雙全,有勇有謀,其治軍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方法。但在由於年少氣盛,難免出現處事不慎的缺點,這爲其結怨和遇刺種下了禍根。果然,在厲兵秣馬、準備逐鹿中原的時候因單騎出獵而被刺客暗算。死時二十六歲。有說是被刺客所殺,有說是以前的舊病復發而亡。但是那都是外因。

孫策之死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他的性格原因。孫策長相英俊,健談、善於採用下屬意見,但喜好殺人並且有自大對人不設防的弊端。這點和項羽是相似的。他臨終時對孫權說:“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由此可以孫策有自知之明的。孫權儒子,惜哉,假若孫策不死,天下事未可知也。曹操曾評價孫策爲:“獅兒難與爭鋒也!”袁術也曾慨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由此可見孫策的厲害。

倘若孫策不死,那麼孫策能夠繼續開拓江東大業,那麼江東的發展會更加迅猛,說不定最爲強大的魏國都難與之爲敵。孫策少年壯志,定不屈膝死守江東,必然會以爲父報仇之機,奪取荊州,佔據兵家必爭之地,並逐步謀圖中原,甚至進發曹操都,而最終的天下恐怕也很難料定。所以,如果孫策不死至如果再多活十年,恐怕就沒有所謂的三分天下,孫劉結親聯合抗曹了,恐怕就是孫策的天下了。

孫策是如何統一江東的?到底是誰刺殺的他? 第2張

江東小霸王孫策,幹仗猛得不行,只是最終因爲殺了許貢,因爲大意,被許貢家的三個門客偷襲了,刺中了面門。孫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孫策決定在臨死之前,將身後事安排明白,其中最重要的首要大事就是傳位。在孫策死的時候,孫策生有一子,但是孫策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那麼,孫策爲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是主動傳位給了當時年齡不大的孫權呢?

其一、其子年幼

孫權死的時候不過26歲,其子再大也沒有其弟孫權大。而在東漢末年,軍閥林立,如果立其子繼位,那麼很容易就被架空或者成爲傀儡。比如漢靈帝,漢獻帝都是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例子。爲了江東基業着想,他選擇了其弟孫權。

其二、士族內鬥

孫策雖然用四年平定了江東各地,卻也埋下了禍根,當時江東士族林立,不服管教的也是大有人在,要不然他也不會被許貢的門客和兒子給刺殺致死。江東士族都是不求進取的,安於現狀,如果讓其子繼承大業,可能三國就成爲兩國了。

其三、其弟大才

曹操曾經就慨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孫策死前也曾說過“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就把孫權的優點都說出來了。從孫權繼位後的表現來看,他確實沒有辜負其兄的希望,知人善任,聯蜀抗曹,奪荊州,敗劉備,無一不是壯舉。所以孫策把霸業交給他,江東纔有希望。

通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孫策的眼光也是很獨到的,爲了國家的利益,爲了江東的百姓,他的眼光看得非常長遠。這種大局觀,大是大非的態度的確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往小一點說,第一,即使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但他兒子的榮華富貴肯定是少不了的。第二,其弟之纔在短時間內至少能保江東無虞,孫氏一族至少能多活幾十年。第三,這個時候如果讓兒子接位,說不定還落下個不好的名聲,有人才不用,那不是不顧江東百姓嗎。於公於私,選擇兄弟來繼承霸業,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