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宰相權力最小?

揭祕: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宰相權力最小?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僅次於皇帝,統率百官有法律賦予的相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相權甚至等同於君權。秦漢時期,宰相都叫丞相,是朝廷正式設置的官職。而到了唐宋以後,宰相的名稱則五花八門,有着不同的叫法。

揭祕: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宰相權力最小?

宋代是宰相名目最多的一個朝代,在北宋的前一百多年時間當中,宰相的設置多沿襲唐制,凡是掛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一律都叫宰相,而掛着“參知政事”頭銜的則是副宰相。

不過,同中書門下事和參知政事這兩個頭銜,也不是亂加的,一般都加在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等官員身上。正是由於這些官員的原職品級不同,所以即便是有宰相、副宰相之實,在叫法上也有區別。

比如尚書左、右僕射的級別高,就叫“尚書左右僕射同平章事”,中書侍郎或門下侍郎級別略低,就叫“中書、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如果是一些資歷較深且很有威望的官員,又要加上一些名譽頭銜,比如太尉、太保、司空等一類的,以表示朝廷對他的尊崇。如果是一些資歷淺但很受皇帝寵信的官員,那麼就加上“同平章事”,以便參與朝政,這就和現在的常委相似。

北宋時期爲了加強皇權,在宰相人數的設置上一般爲3至5人。到了宋神宗時期,有一個歷史上較大的事件叫“元豐改制”,改的主要是官制。

元豐改制後,以尚書左右僕射爲宰相,左僕射還兼門下侍郎爲正宰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副宰相。比如司馬光就曾擔任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呂公度曾擔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

揭祕: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宰相權力最小? 第2張

有意思的是,北宋時期對宰相的權力分配並不合理。理論上來講,正宰相的權力肯定要比副宰相大,可實際上副宰相身在中書省,執掌議政、取旨和出令,事權就比身在門下省的正宰相要大。

比方說宋神宗時期,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副宰相蔡確,就要比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的正宰相王珪權力要大。如果從名分和排班來講,王珪都要高於蔡確,可實際上卻是相反的。這種有悖於常理的做法,無非就是宋代皇帝爲了使正、副宰相之間互相牽制,給正宰相更高的政治地位,給副宰相更多的事權,從而由皇帝獨掌大權。

儘管北宋皇帝對宰相採取了制衡措施,但還是不放心,於是又在中書和門下兩省設立了專職侍郎,他們和尚書左、右丞替代了原來的參知政事,成爲了事實上的副宰相。

南宋高宗時期,中樞機構再次發生了變化,以尚書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爲宰相,門下與中書兩個侍郎爲參政政事,即副宰相,廢除了尚書左右丞。這個時期,宰相的數量相對較少,權力比較集中。這也是因爲形勢所迫,當時金兵南下軍務繁多,各種政務需要集中處理,不宜分權過散。

然而君權與相權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相權集中勢必侵蝕君權,高宗時期就出了不少的權相。比如汪伯顏、黃潛等。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秦檜,他掌權長達19年,不少官員在他手上都吃過苦頭,抗金名將岳飛就是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

事實上,宋代的官職制度比較複雜,處處體現了皇帝集權的特徵。宰相的名稱也是多種多樣,除了以上幾種以外,在很多宋代史料上還能看到諸如“平章軍國重務”、“同平章軍國事”等頭銜,其實這也都是宰相的另一種稱呼。

只不過這類稱呼用的不多,比如北宋時期的文彥博,在官場摸爬滾打50餘年,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皇帝,可謂四朝元老。爲此哲宗任命他爲太師、平章軍國重事。

如果瞭解兩宋歷史,就不難發現宋代的宰相權力普遍不大,因爲宋代還有一箇中樞機構叫樞密院,它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合稱“二府”。

樞密院是最高的軍事機關,最高長官是樞密使,主要是掌控軍權,同時也有分宰相之權的意圖。樞密使和宰相經常有矛盾衝突,造成極大內耗,影響中央權力機構的正常運轉。所以,宋代中央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作風拖沓也是官職設置不合理帶來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