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呢?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在冬天的時候都是靠棉花來禦寒,但在宋朝以前中國是沒有棉花的,那時候的人們在冬天都是怎麼禦寒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呢?

在宋朝以前是根本就沒有棉被的。那麼古人到底是怎麼過冬的呢?那個時候對於富貴人家就是大不一樣,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但是對於窮人來說就特別可憐了。

首先是有一處庇護之所,比如房屋、洞穴或者遊牧民族的帳篷。

這些地方可以幫助人們得到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遮擋寒風和霜雪,再與柴草等取暖材料相結合,能讓人體周圍保持一定的溫度。另外,我們的古人很早就知道製作席子鋪在地上,讓人體與潮冷的地面隔絕開來,有利於保持體溫。後來有了牀鋪和火炕,保溫的效果就更好了。

其次,是利用植物纖維或者動物的皮毛保暖。

宋朝以前沒有棉花,古人都是如何禦寒的呢? 第2張

在這方面,遊牧民族的方法比較簡單、有效,就是利用羊皮、羊毛等禦寒。狩獵民族使用獸皮、獸毛,比如熊皮褥子、狼皮褥子等,也能有不錯的取暖效果。當然,這些東西的體感舒適度就比較差一些。

古代的人們應該是沒有被子這樣說法,但是肯定會蓋一些東西的。在先秦的時候人們會把被子稱爲衾,應該也就是被子最早的叫法吧。但是被子和這個衾有特別大的差距。在這個衾裏邊兒,人們會放特別多的東西。但是被子卻不是這樣的。隨着時間的發展進步,這些睡覺蓋的東西都被稱爲被子了。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蓋被子,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在古代的時候他們被子大小根本就不一樣,但是還是特別注重保暖的。但在宋朝以前是沒有生產出來棉花,所以在被子裏邊兒放的東西就夠不相同了。一些比較有錢的人家,把被子裏邊兒放的都是一些動物的毛,比如說羊毛兔毛。都是一些比較奢侈的,冬天蓋這些應該也不會冷。在人們一般睡的都是炕,在炕下邊兒點的都是碳。所以說根本就不會冷,但是窮人家裏就不一樣了。他們用不起這些昂貴的動物的皮毛,但是他們還有一套比較好的抵禦寒冷的方法。

他們會在晚上鋪一下自己早早就曬好的一些乾草,這些乾草可以很好的抵禦寒冷。在被子裏邊兒,他們也放不起一些兔毛啊,羊毛之類的動物的皮毛,但是他們會放一些蘆葦,也會把自己穿過的舊衣服塞進裏邊兒。一些比較窮的人,他們會把自己做飯剩下的炭火,然後放到房間裏去取暖。也會有一些比較好心的有錢人們,在冬天特別冷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救濟。把自己不要的一些衣服給窮人們穿,讓他們取暖。因爲在宋朝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棉花的存在。棉花這個詞在宋朝以後才發明的,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慢慢的纔有了棉被的存在。在元朝以後,彈棉花這項技術才慢慢地掌握了。正是因爲這項技術的發明,人們纔開始慢慢的有了棉被。也正是因爲他們吧,我們冬天纔不會有那麼冷。

再比如,清朝時的北京城裏有許多的乞丐和流浪漢,居無定所,冬天裏缺少禦寒的衣物。當時有一些富人做善事,開放一些火房,夜裏供給這些人取暖,免得凍死,不收錢或者象徵性地收一文錢。

也有一種營利性的取暖場所,名爲雞毛房,就是一間大房子,地面上鋪一層雞毛或者稻草。乞丐們每晚要交三文錢,直接睡在雞毛上,取暖效果一般,但起碼不會凍死。早晨起來走出去,滿身滿腦的雞毛,樣子十分可憐。

最後是憑藉自身的機能來禦寒。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古人茹毛飲血,生存的環境十分嚴酷。相應地,人類本身的機能也在適應這些嚴酷的條件,無法適應的那些人就被無情地淘汰。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古代人的抗寒能力要比現代人強得多。古代一些人赤腳、半裸,也能抵禦嚴寒,靠的就是自身的適應力和忍耐力。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古人茹毛飲血,生存的環境十分嚴酷。相應地,人類本身的機能也在適應這些嚴酷的條件,無法適應的那些人就被無情地淘汰。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古代人的抗寒能力要比現代人強得多。古代一些人赤腳、半裸,也能抵禦嚴寒,靠的就是自身的適應力和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