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死後,諸葛亮爲何開始敗多勝少了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爲何開始敗多勝少了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自劉備死後,諸葛亮爲何開始敗多勝少了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一談起三國,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助他爭奪天下,事實證明,諸葛先生的確是一個合格的謀臣,是劉備爭奪天下最好助力。但這些的前提是劉備活着,諸葛亮這個謀臣才能發揮出最大才智,成爲蜀國最大的助力,古語言: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爲後人留下一段唏噓的歷史。

劉備死後,諸葛亮爲何開始敗多勝少了呢?

瞭解三國的都知道,劉備故去之前將自己未完成的大業與幼子一同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爲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盡心盡力輔佐幼主,培育了一批優秀的良才猛將治理國家爲幼主劉嬋將來治理國家萬般謀劃。由於害怕自己老去之後無人像自己這般爲幼主籌謀,於是決定尋找可靠之人將自己所有本事都傳與此人,這個時候一個名叫姜維的年輕人出現在大衆眼前,在深思熟慮後諸葛亮決定把所有本領都傳授給了姜維。

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國漸漸彌補之前北伐所帶來巨大創傷從而日益強大起來,公元228年關,臥龍先生與朝中諸城商議後決計再次出兵奪下陳倉,怎料到陳倉城早已被敵軍圍的密密嚴嚴,一隻蒼蠅也飛不進去,蜀國大軍在城牆外蹲守、攻打20餘日無果,只能無功而返。

三年之後,臥龍先生髮明瞭一種很現代化運輸糧草的方法,從根本上打敗了他的老對頭---司馬懿,從此司馬懿再不斷然出兵,經此一役,蜀國儼然在戰場上佔了上風,故決議乘勝追擊,但卻不曾想因爲糧草問題只能放棄繼續進攻,班師回朝。公元234年,是諸葛亮爲蜀國打的最後一場大仗,他的冤家——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身體因爲爲蜀國殫精竭力,已經消耗了太多精力,決定按兵不動,司馬懿知道在蜀國失去他們的主心骨——諸葛亮之後整個蜀國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果然失去了那一次絕佳的機會後,諸葛亮沒能在爲蜀國再次開疆擴土,就去找他的伯樂——劉備去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爲何開始敗多勝少了呢? 第2張

我們稍微有點常識的朋友都知道,糧草對於行軍打仗是有多重要。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輸糧草一職是十分重要的,而負責運輸糧草的是劉禪的近臣——李嚴。蜀國朝中早就有人上書劉禪說:李嚴此人不是可靠之輩,可劉禪並不去調查事實,反而對李嚴寵信有加。所以李嚴纔敢在運輸軍糧這件大事上掉以輕心,最終失去了擴充疆土的大好機會,讓臥龍先生抱憾而終。

話說回來姜維——諸葛亮親自栽培爲蜀國盡力可造之材,在策反敵方大將鍾會時陷入圈套、身陷囹圄,被敵軍逮住後自知無力迴天後發出一句吶喊:“我計不成,乃天命”。點出了自己悲劇性結局的根本原因。

古人把自己的君上稱之爲天,姜維的天命就是他的君上、蜀國的帝王劉禪,若能劉禪能知人而用,“遠小人而重君子”不去包庇、縱容李嚴,當時原本十拿九穩的一仗不會因爲糧草運輸不力不戰而敗,根本就不會今天這樣的局面。臥龍先生或許不會抱憾而亡,姜維或許也不會因此被捕。究其深遠,如果劉禪有其父一把知人善任,或許諸葛亮就不會自立碑故去之後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