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王承恩是一個宦官,爲何卻能葬在皇陵呢?

王承恩是一個宦官,爲何卻能葬在皇陵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十三陵葬着明朝的皇帝,可以說是皇室的陵墓,按理說裏面埋葬的只有皇帝和妃子之類,爲何這樣的皇陵中卻有一座太監墓,這是爲什麼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王承恩是一個宦官,爲何卻能葬在皇陵呢?

很多人對宦官有一個誤解,那就是隻要是宦官便都稱爲是太監,這種觀點和稱呼大多是錯誤的,因爲太監這個宦官等級是一個較高的等級,只有是在宮中混了很久,且具有一定威望的大宦官纔會被稱呼爲“太監”。毫無疑問的是王承恩便是這樣的一個宦官。

王承恩是在崇禎皇帝時期的宦官,因爲魏忠賢的倒臺,其被作爲宦官集團的替代平而被迅速發展起來。

宦官這個詞我們在明朝的歷史中是最常聽見的名詞,因爲其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使得宦官、文官和皇帝成爲了明朝的三大政治集團,但如果要準確的來說明朝有三個階層,但卻只有兩個集團,那就是皇權和文官的對立,而宦官是和皇權相同的聯盟,所以直接併入捍衛皇權的序列中,所有如果您想要讀懂明朝的政治,就一定要知道皇帝、宦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他們之間的權力是怎麼分割的。

所以說宦官只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是爲了捍衛皇權所產生的畸形產物。但歷史上的魏忠賢便有了很多的爭議,有人說:“魏忠賢正試圖掙脫和皇權的關係,想要將宦權單獨出來成爲大明朝的又一巨頭,不再受皇帝擺佈。”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爲魏忠賢之所以會在明朝爲所欲爲還是因爲天啓皇帝的放縱,而其對於崇禎皇帝的阻攔就更加可笑,因爲宦權在皇權面前就好比一個是太陽,一個是影子。

在說完了宦官的權力後,大家就應該懂得了宦官在明朝政治、歷史中的重要性。而王承恩之所以能夠入埋到明朝十三陵,那是因爲其忠貞侍主的性格所致。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向北京城發起了總攻。

王承恩是一個宦官,爲何卻能葬在皇陵呢? 第2張

此時朝中大臣躲的躲,投降的投降,已無可用之人,崇禎不得不任命王承恩爲提督京師,據《明史》記載:“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儘管王承恩頑勇抵抗,但終因寡不敵衆,沒能保住北京城。

眼看大順軍就要攻入皇宮,王承恩又力勸朱由檢效仿建文帝僞裝出逃。朱由檢卻以“君王死社稷”爲由拒絕了他的建議。

萬念俱灰的朱由檢爲了不讓妻女受辱,命嬪妃們自盡殉國,而曾得他疼愛的公主也被他狠心砍殺而死。

此時的皇宮空空蕩蕩,唯有王承恩亦步亦趨陪伴在朱由檢的身邊,在他的陪同下,朱由檢登上煤山,放眼京城,處處狼煙,哭嚎陣陣。

朱由檢在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詔後,自縊於槐樹上。

面對朱由檢的死,王承恩沒有一毫辦法,他痛哭不止,對着朱由檢的遺體跪拜在地,叩頭不止,以至血流如注,行了三跪九拜之禮後,也自縊而亡。

攻破紫禁城的大順軍將朱由檢及周皇后的屍體被葬在田貴妃的墓中(後來思陵),而王承恩也被草草地葬在朱由檢的附近。

然而大順軍還沒坐穩皇位,就被入關的清軍打得四散而逃。清軍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順治掌權後,爲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爲了安撫漢人,在聽說了王承恩的事蹟後,不光爲他建了一座祠堂,還專門在崇禎陵寢的附近爲他修建了一座陵寢,讓他與朱由檢生死相隨,並親自在碑上撰寫“貞臣爲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以頌揚他忠心不事二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