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后,他是如何走出困局呢?

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后,他是如何走出困局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邦被封爲漢王,是他人生中最至暗的時刻之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外部,項羽對他虎視眈眈、嚴加提防,封了三個王牢牢堵住他出漢中的道路。內部,士兵不斷逃亡、部隊軍心渙散,實力不斷消減。再這樣下去,不用項羽動手,劉邦就被活活“困”死了。

真正讓劉邦“活”起來,從此走向人生轉折點的,是韓信的出現!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拜爲大將軍,成爲劉邦麾下最高軍事長官,也就從這一天,劉邦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爭霸天下之旅。

劉邦將如此重要的職位授予韓信,並不是韓信有多大的名氣,也不是因爲他對韓信有多大的信心,更不是因爲韓信展露了多少才華,而是基於對蕭何的信任。

作爲劉邦在沛縣的老兄弟、帳下的頭號謀臣,蕭何與劉邦早已經休慼與共、利益一體,如果不是出於對韓信的極度欣賞和信任,蕭何不可能極力推薦韓信並把他推到軍中第一人的高位,否則這跟自尋死路有什麼區別?韓信如果打幾次大敗仗,把家底敗光了,他蕭何又能落到什麼好?

所以,蕭何一定是對韓信的軍事才能極端信任,那麼,這種信任是從何而來的呢?

蕭何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人才

在劉邦的團隊中,蕭何的定位是“內政”,無論是跟隨劉邦征討天下,還是立國後治理國家,的確展現了超人的理政和治理能力,成爲劉邦手下的頭號功臣,可以說,如果沒有蕭何的話,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要困難得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蕭何是所有帝王夢寐以求的內政型人才。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許多人對蕭何的誤解,認爲蕭何只會管理內政,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確,與韓信、項羽等蓋世名將相比,蕭何的軍事才能確實不咋樣,但這並不代表蕭何不會打仗、更不能說明蕭何對軍事一竅不通。

素有大志的蕭何,也曾經熟讀兵書,具備了一定的軍事才能,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塊料,所以就放棄了朝這方面努力,給人的印象就是他是個“大管家”型人才。

這種錯覺,就好比大家認爲李白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大詩人,卻不知道他是個“砍人不眨眼、千里不留行”的劍客。

蕭何這點軍事才能不足以讓他成爲帶兵的將軍,卻讓他具備了初級的軍事知識,這些知識足夠他用來鑑別、分析、判斷韓信的軍事才華,至少他知道韓信說得是否靠譜。

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蕭何追隨劉邦的過程中,雖然沒有親自上戰場,但也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作戰,這種實戰的歷練,是極爲寶貴的軍事經驗,蕭何絕不是什麼軍事小白。

所以,蕭何有足夠的能力判斷:韓信這傢伙非常厲害,是難得的軍事人才。

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后,他是如何走出困局呢?

韓信如何體現自己的厲害

蕭何知道韓信厲害,但以他肚子裏的墨水,根本探不到韓信的底,就像它無法探到項羽的底一樣,因爲這些名將在軍事上的造詣,已經遠遠超出了蕭何這樣的“普通人”的認知邊界。

那麼,它爲什麼這樣信任和推薦韓信呢?因爲韓信的口才。

劉邦面臨被“封死漢中”的絕境,如何打破這個僵局?韓信在與蕭何的交談中,提出了自己的軍事設想,有理有據、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說,韓信從軍事角度,爲劉邦出漢中、爭天下指出了一條明路。

能夠在紛亂的局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方法,並且把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普通人”能夠聽懂的方式說出來,深入淺出,足以證明韓信的厲害。

能夠把複雜的問題說透、說清、說明白,難道還不足折服蕭何嗎?教員的《論持久戰》,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這篇文章不僅預測到了日本的失敗,就連他們怎麼失敗的、抗日軍民怎麼打、世界局勢的走向,都說得一清二白。

這就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陽謀,你明明知道對方要這麼打,偏偏找不到應對的辦法,鬼子明明知道八路想幹什麼,卻只能跟着八路軍走。

再比如諸葛亮,靠着一張地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雄偉戰略目標,把劉備集團的崛起之路安排得明明白白,這難道不是蓋世的謀略嗎?

那些故弄玄虛、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根本就是能力不足好不好?

這就好比李白的詩,不炫技、不弄巧,用的都是樸實無華的漢字,吟得都是司空見慣的事物,可湊在一起卻如此美妙、盡顯中華文明語言之美,就連小朋友和文盲都能夠讀懂,這纔是高手啊!

當韓信抽絲剝繭地把天下大勢分析給蕭何聽的時候,蕭何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意識到自己撿到寶了!

韓信所處的時代背景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阮籍《晉書·阮籍傳》記載:“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這句話揭露了楚漢爭霸時期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人才的極端匱乏。

中華民族第一個人才井噴的時候是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式微,分封的諸侯野心勃勃,相互征伐。這既是一個紛亂的時候,又造成了無數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中華民族文明最爲燦爛的時期之一。

然而,當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卻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盛況,長達數百年的戰爭,導致人才消耗殆盡。秦朝並沒有產生人才的土壤,因爲它既沒有科舉制度,更沒有全國性的人才培養機構。或者,從維護統治穩定性的角度出發,秦朝的統治者並不需要“過多的人才”。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從春秋戰國至秦,包括軍事知識在內的教育是壟斷的,這些知識在舊六國貴族、高門大戶中父子相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基本上就是文盲。壟斷教育、壟斷知識、壟斷文化,是貴族保證自己統治地位的不二法門。

什麼將門虎子、名臣之後,根本就是文化知識的壟斷。他們對於自己吃飯的傢伙,看得比什麼都重,根本不會傳給外人。能夠精通軍事、並且有所見地的人才,簡直是萬中無一,這讓韓信顯得格外耀眼。

楚漢爭霸時期,打來打去就那麼幾個人,真正的名將一隻手就數得過來,劉邦的班底就是一羣沛縣小吏而已,所以纔會有“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感嘆!

人才的極度稀缺讓韓信顯得格外厲害,所以蕭何能夠在一羣人中發現韓信這個人才,當然會覺得他比較厲害了,而且一交談,咦,這哥們談吐不凡、見識也不錯啊!

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后,他是如何走出困局呢? 第2張

結語:正因爲蕭何見識到了韓信的不凡,這才極力向劉邦舉薦,被拜爲上將軍,楚漢爭霸就這樣緩緩拉開了帷幕。

韓信也並沒有辜負蕭何的推薦和劉邦的信任,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改寫了天下大勢,立下不世功勳,獲得了兵仙的美稱。

其實如果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蕭何在窮途末路之際舉薦韓信,未嘗沒有“賭一把”的心思在裏面。還好最終賭贏了。